浅谈小学生习作有效指导策略
(2011-10-12 20:28: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研修成果 |
浅谈小学生习作有效指导策略
在我的教学中,我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一句话作文,刚开始很多字不会写,甚至可以用符号代替,也可以口头念,家长代写 。难度较低,学生也乐于完成,刚开始很多孩子都只会写“我今天真高兴!” “今天天气真好。”这一类似的句子,但是我仍然给予学生很高评价,五星啊,小奖票什么的很受学生欢迎。一段时间后,学生识字量增加,很多孩子不愿意拘泥于日常小事了,开始触及到心里变化,同学之间的友谊这些领域。到了二年级我增加难度,从原来的一句变成两句,鼓励学生朝着三句四句的方向发展。随着年段的增加,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事后只要求学生用几句话记录一下当时的一些感受就可以了。而不是传统的去一次春游,回来就必须写一篇文章。在平时的语文课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本单元课文开展一些小练笔,比如:这个单元课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用几句话说说;猜想一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养成了积累的习惯,只要经历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就三言两语简单记录一下。另外,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是实践机会。经常组织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的感官得到刺激,可以听听音乐会,参加公益活动,亲自做一次饭……每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就会有一本厚厚的作文素材。如果要求写作了,学生可以随意翻翻素材本,不经意间某个小片段就引起了孩子的回忆和思考,我想就不会出现不停抠脑门的情况。
其次,读书也是一种素材积累的好方法。 读书,是开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不能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读物。要引导学生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比如,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书报知晓城市生活,城里的孩子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认识农村生活等等。读书体验,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在阅读革命故事中体验正义感、崇高感,在悲剧性文章中体会怜悯为怀,在阅读科普著作中体验大自然的神秘感等。
习作课上,我们首先努力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尽情的口头表达,记得我曾经在指导一次读后感的写作时,很多孩子提到了《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有喜欢刘备的,有喜欢诸葛亮的,还有喜欢曹操的,孩子们争着说人物特点,而且有理有据,课堂氛围活跃,我在一旁静观其变,说得差不多了,我就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这个人物,那就请以读后感的形式为他写一个小传吧,孩子们欣然接受。
除了激发写作兴趣外,还要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比如可以用例举法,激发学生通过联想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写作材料。构思指导,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要告诉别人什么,哪些内容写具体,哪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写才能把意思说明白。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追忆生活,以娓娓谈话唤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受的再现。你第一次学会游泳是什么时候?你是怎样学的呢?在学游泳前、中、后,你的心理是怎样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描述、提问、联想等形式,唤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打开写作的思路。
起草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起草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在班上作集体指导。对于班上一些基础稍稍薄弱的孩子,我们仍可以为他提供范文,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的一个原始过程。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过关,个个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互评互改后仍有问题的作文,还应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并要求在“师评”指点后再进行自改或互改,直至人人“过关”。
作文教学必须树立一种“大作文观”的思想。既要重视教师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与灵感,培养学生的写作态度与情感。让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绪,并把涌动的文思及时疏导到纸上。也让我们努力引导学生放眼广阔的自然,走向五彩缤纷的生活,广泛阅读,积累生活,丰富知识,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