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加拿大之前,早就耳闻了这里不许打孩子。登陆之初,有次参加朋友聚会,顺利哥俩自然兴奋异常,满屋子乱跑并大声叫喊。因为怕影响别的客人交谈,我就示意小家伙保持安静,但利利正在兴头上,根本不听劝阻。我就走过去从后面推了他一把进行警告。但这个小动作被现场的一位眼尖妈妈注意到,她就善意地提醒我,在公共场合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孩子,说一旦被人举报虐待孩子。严重的话,孩子就会被警方接走,父母因此将失去监护权,还将支付别人替你照顾孩子的所有费用。诸如此类活生生的案例在加拿大已经发生过多起,比如,老师发现孩子身上有伤,一问说是妈妈打的。老师马上报警,妈妈当即被警察从家里带走。还有一起案例说是,有个小学生写作文,称父母不在家时自己如何玩游戏。按照加拿大法律,父母不可以把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老师批改作文时,看到这个情节描写,认为父母没有尽到监护责任,结果也是报警,父母受到处罚。
刚开始听到加国这些保护儿童的法律措施时,心理还是有点儿抵触。我们在国内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在旧社会,大家族里还都设有专门的家法,专门用来管教子女。因此上,觉得老外真是多事儿,连人家打孩子也管。后来,在给顺利哥俩联系幼儿园时,在一本家长手册中才发现,原来老师举报孩子可能受到的虐待是一种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既然到了人家的地盘,应该入乡随俗。但心理不时在犯嘀咕,不让打孩子,那可怎么管两个淘气包男孩呀?
在联系幼儿园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一个小插曲。那天,我在跟本那比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了解其课程安排和特色。园长是一位具有几十年幼儿教育经验的专家,尤其是在蒙氏教育方面。在大人交谈过程中,园长给顺利哥俩了一把剪刀和一些彩纸,让他们自己做手工,妈妈在旁边陪着。哥俩玩得不亦乐乎,但不知什么时候,调皮的顺顺用剪刀把地上的地毯剪开一个豁口。等妈妈发现时,为时已晚。还没有入学,就把人家东西给弄坏了,顺利妈心里十分过意不去,在当场批评顺顺的同时,叫来园长说明情况,并主动提出赔偿。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了解事情原委后,园长微笑着告诉我们,她不接受赔偿,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有负罪感,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实际上,该道歉的是妈妈,因为你没有提前告诉孩子,不可以用剪刀剪地毯。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四个月,但园长给我的触动依然很深。中国有话老话,“当面教子,背后训妻。”这件事请给我的启示是,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护孩子的尊严和自信。即使是当面教子,家长也应该首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存在没有尽到的责任,是不是做了必要的提醒?
在传统文化里,国人一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孩子属于父母的私有财产。按照这种思想,既然是处置自己的财产,无关他人,当然,应该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但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因此,对话更为重要。
在顺利哥俩在Bee
House上幼儿园不久后,我就学到一个词,叫“Use
Words”。在开学的前两周,哥俩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尤其是利利表现出焦躁易怒等状况。在自己的愿望要求无法马上满足时,小家伙就会采用哭闹、打滚、打人、抓人、摔东西等激烈手段对抗老师的管教。我们一开始也很头痛,顺利妈甚至急得掉了好几次眼泪。但和老师沟通时,她反复强调,要引导和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Use Words),而不是采用打人等暴力手段。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作为父母,我们其实一开始比孩子更焦躁,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大人面临学业和工作上的压力,在新环境里,也想表现好一些,上班不迟到,给领导留个好印象。因此,在早晨时间比较紧张地情况下,碰到孩子使性子,不愿意起床上学的时候,或者在路上找茬哭闹的时候,就难免对孩子恶声恶气地发脾气,训斥。而孩子又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幼儿园里。在每天放学接孩子时,碰到老师反映孩子白天的表现时,尤其还存在一些问题时,在礼节性地为孩子造成的麻烦向老师致歉的同时,曾向不少家长一样,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孩子表现不佳,丢了自己的面子。心里甚至想,别的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孩子怎么就做不到呢?!
有天在和一位来自美国的女同学聊天时,她结合自己9岁女儿上学转学的亲身经历,郑重地告诉我,“假如你的孩子在这个幼儿园真的不开心,你应该考虑给他们转学。”这句话让我惊醒。过去,作为父母,我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恐惧重新换幼儿园的麻烦,比如长长的Waiting
List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别的幼儿园才有空位?仓促换圆肯定拿不回押金等。我恰恰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他们真地快乐吗?在大人的威逼下,他们每天去面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环境,这有利他们的健康成长吗?
呵斥打骂是比较容易选择的方式,尤其对于本身也面临生活和工作双重压力的父母们来说。这是一种宣泄自己情绪的直接方式。我们往往用打骂的方式,告诉孩子不可以采用打人骂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有点儿“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了,是自相矛盾的言传身教。在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同时,父母首先应该做到倾听和讲道理。在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孩子之前,应该给孩子一个申辩的机会。
几个月下来,顺利哥俩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尤其学会了用语言解决问题。比如,在碰到心情沮丧的时候,他们会大声地说,我非常生爸爸妈妈的气,这时你停下来询问为什么,他们就会详细告诉你生气的原因。最近过圣诞节,家里买了一颗圣诞树。昨天,妈妈刚插上电源,正在欣赏和享受彩灯带来地节日气氛时,利利却走过去一把将电源给拔掉了。妈妈因为担心小家伙会不小心触电,发生危险,就批评了他一句。小家伙听到后就生气地走开了,过了一会儿,转身回来,告诉妈妈他生气了,因为,小家伙觉得开着灯浪费电,他关掉灯,妈妈不理解他,还批评他。仔细听听孩子的申辩,也不是没有道理。
在不能选择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管教方式的情况下,更需要父母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无论什么情况下,遇到血往上涌的时候,先给自己倒数十个数,让自己头脑冷静一下,再跟孩子说话。在大人孩子心情都不错的时候,争取每天和孩子谈谈心,了解他们的心声。作父母也是一辈子的修炼,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