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学外语专业的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到国外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一段时间,零距离感受异域风情,深刻理解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相当惭愧,本人属于典型的后知后觉者,身边的朋友多年前就纷纷移民留学,看西洋景,喝洋墨水,心里虽然也羡慕嫉妒恨,但却因为家庭工作等种种原因阻隔,很少付诸实际。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似乎离梦想也渐行渐远。幸运的是,在不惑之年,突然有一个抓住青春尾巴的机会,重新作了一回“老”新学生。
“老”学生面临的挑战
客观地说,作为一名老学生,相比其他同学,虽然在工作经验、人生历练和经济实力上占一定优势,然而这把年纪出国留学的劣势也极为明显。首先,精力挑战。上有老,下有小,平衡学习和家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点灯熬油地写论文对体力绝对是一大挑战。其次,记忆力衰退。以前引以为豪的记人名、电话号码等的超强能力早已逝去,现在给家人打电话都得现翻通讯录查找号码。再者,心理落差和调试。工作十年之后,突然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同事,重新面对纯学术的环境,天天坐在教室里,上一整天的课,参加课堂讨论,小组项目,晚上还要读书,写作业。从职场人士转变成在校学生,考核方式也由绩效考评变成课程分数。最后,语言水平上的差距。从中学开始接触英语至今已经快三十年了,而且在国内拿了英语的学士和硕士,然而,相比那些来自英语国家的同学来说,英语表达水平上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尤其,作为英语专业编辑来说,对于词汇运用上存在的细微差别,单凭查汉英词典是无法掌握的。要想掌握准确恰当的用法还需要下功夫磨练才成。
不一样的教育感受
从9月初开学,经过最初着急上火满嘴起泡,手忙脚乱之后,两个月下来,已经逐步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节奏。坐下来细细品味,感受还是蛮深的,一句话,国外的文凭真不好混。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北美的研究生教育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1、实战性课程设计,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本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产业结构、编辑理论与实践、出版管理、网络营销和出版技术等,各门课程的教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都非常注重场景(scenario)的设计。选择的素材也差不多全部是真实的材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实战性,也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编辑课老师选择的是一部加拿大某畅销书作家刚刚完成的书稿,计划秋季正式上市。先后要求学生完成该书稿的编辑大纲、读者报告、ABI、封面文字、给作者的修改建议信等;营销课老师则挑选了一家计划10月份正式发行的新杂志,让学生以营销公司员工的身份,写出详细的营销报告,其中包括新闻发布、Facebook和Twitter的具体内容起草等;管理课的作业之一,就是详细阅读某知名出版企业对外公布的年度财务报表,要求分析该公司存在的经营风险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坦率地讲,这种开放式的作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无形中增大了教授们批改作业的难度,但正是通过这种同一问题的不同剖析,大家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学到的东西会记得更好,也会应用得更好。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要写好一篇一两千字的小论文,需要查看的拓展阅读材料和相关资料调研,往往就要好几万字。实际上,如果没有对相关主题进行透彻的了解,论文也是写不好的。写论文,形成论点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消化运用的过程。相比国内闭卷考试所要求的机械知识记忆,这种学习的方式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并落实到实践中去,最终形成真正的能力。
2、形成性课程考核,关注个体差异重视个人努力和进步
在国内,考试前突击一下,阵前磨枪,不亮也光。往往应付考试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在加拿大,课程成绩则要靠平时一点一点的挣。以编辑课为例,一学期四个月下来,二三十项作业,每项作业占三分左右,平时随堂测验和考勤占一定比重,而且特别强调学生个人课堂参与程度和对课程的贡献情况。所以,一上课,学生都积极提出问题并参加讨论。所有课程的分数分为A和B两档,如果所得分数为B-的话,就得特别注意了,这就说明你距离课程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课程分数都是保密的,由教授直接发送到个人邮箱,一般还都包含教授对你作业的详细点评和建议。大部分作业都需要修改两次以上,教授会根据课程要求和个人在修改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再次给出一个分数。就个人观察来说,教授们的反馈一般都以鼓励为主,开头往往都是Good
work. 然后,再给出具体建议。
3、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提出问题和开放讨论,在相互分享中学习
上课时,学生可以吃东西,喝饮料,老师随意地坐在桌子边上讲课。甚至学生带来好吃的点心,教授也会乐意一起分享。学生针对问题提出不同想法时,即使不正确,教授们也会认真地把学生的建议写在黑板上,然后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并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论点提出更多支持性的论据。正是通过这种智慧的分享,脑力的激荡,才会擦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大家一起取得进步。
4、协作性项目设计,既竞争又协作,在做中达到共同进步
平时的练习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时两个人一组,有时四五个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倾听,共同探讨,一起完成项目设定的目标。在完成集体项目的同时,其实就存在个项目组之间的竞争,因为小组的得分将是所有成员的分数,所以,大家需要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争取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实力。作为出版硕士课程的传统,从10月中旬开始,Book
Project图书项目就启动了。全班分成三组,根据场景设计,每个小组都是一家新成立的出版社。要求小组成员密切协作,为自己的新出版社起名,设计Logo,起草公司的商业目标,制定年度选题计划,成本利润表,市场营销方案等等。在图书项目的整个过程中,非常密集的邀请出版行业人士到场,现场答疑解惑,不断完善自己的各种方案。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北美的研究生教育中,从课程设计和实施理念来说,其出发点都是如何帮助学生真正融汇贯通学习内容。系上教授们各有专长,又都相互尊重对方的专业背景,这也有助于营造亲切友好,顺畅沟通的学习气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