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OP MOIVE: 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2015-03-20 11:57:40)
标签:

佛学

分类: AHP[文史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yMTYwODg0.html

全部分三集:
1. 外星人
我非常认同霍金的观点,考虑到宇宙之大,单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我也相信有外星人存在。
只是因为人类的渺小,我们目前还无法去用已有的知识和智慧去识别、去了解外星人。

而所有的科幻片讲述的外星人也脱离不了人的影子,甚至还带有人的情感。显然真实的宇宙具有无限可能性,远超过人类的想象力。

真正的外星人很有可能远远超乎人的想象,也许就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无法感觉到,就像站在一只蚂蚁的视角看高级智慧的人类一样,显然蚂蚁的智力水平无法感知人类的世界。

2. 时间
在大质量物体(比如金字塔)附近,时间会变慢。
以高速运行(接近光速),时间会变慢。
在爱因斯坦相对论里面,我记得不仅时间可以变慢,空间也可以弯曲的。
虫洞是可以回到过去的时间隧道,霍金讲述了这里面存在的一个悖论。
靠近黑洞是可以穿越到未来的时间隧道。
通过高速运动,人可以跨越未来,因为在高速运行机器里面,时间会变慢。

3. 宇宙
大爆炸理论就是最终的理论吗?
只能说是在当前人类认知水平上,认为如此。
10万年后,100万后,1亿年后,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也许我们现在奉为真理的大爆炸理论就像我们现在看“地心说”一样只是荒谬之论而已。
既然关于宇宙诞生的大爆炸理论不能算作终极真理,那么关于宇宙的归宿问题,无论是无限扩展下去还是大塌陷(即收缩到大爆炸之前的状态,时间、空间、物质均消失),我看都不一定正确。
人类对暗物质的认知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对物质的认知水平。

鉴于宇宙之大,想一想,动不动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光年——就是光(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走一年的距离!
可见相对宇宙而已,银河系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
就算银河系内部,太阳系又只能算作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
回到太阳系,地球只是区区一个小的行星而已。
而就算以区区地球为参考,单个人也是极为渺小的。
那么如果以整个宇宙为参考,个人之渺小就更加更加更加了,只怪语言文字的有限性,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述。

所以,我认为治疗人的狂妄自大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把他放到浩瀚宇宙中,简直连一粒灰尘的亿亿亿亿。。。。分之一都不如!
建立宇宙观还可以治疗现代人心胸狭隘的致命疾病,免得为芝麻点事就动不动跳楼、割腕!

>关于地球和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
最幸运的是地球随着太阳系、银行系自然演化,无论是大塌陷还是无限膨胀后变冷变暗,毕竟这需要好几百亿年的时间,人类还有足够的进化时间去认识这个宇宙,说不定1亿年后人类可以坐飞船去另一个新近诞生的宇宙呢?
所以这点不必悲观。

值得悲观的倒是如下几种因素可能毁灭地球和人类。更为严重的是时间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说不定就在下一秒!
A. 外部星球撞击
考虑宇宙之大,地球之小,从统计学上看完全有可能有N多的比地球大很多的星球正飞向地球呢,他们撞
地球就好比地球去撞击一个小小乒乓球,结局不言而喻。
考虑到太阳的寿命还有几百亿年,所以太阳系本身的均衡状态还有几百亿年时间,所以星球撞击地球最有可能来自太阳系外部,甚至银河系外部,这完全有可能。

B. 射线
宇宙天体并不是处于静态,而是时时刻刻在燃烧,在演化。
有些星体发生大爆炸会释放超级能量,即各种射线完全可能照射到地球,毁灭大气层特别是臭氧层,甚至直接把地球融化为气态都可能。

C. 外星人
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我认为不必争论——一定存在。
关键是如果外星人对地球和人类发起攻击,我们存活的机会有多大?
这里最最关键的是我们对外星人处于完全的无知状态。
就好比人类知道蚂蚁的存在,但蚂蚁无法感知人的存在,正是这种高度的不对称性才使得我们能够轻轻松松干掉一只蚂蚁。
人类面对外星人的命运,也许正如蚂蚁面对人类一样毫无还手之力。

D. 核爆炸或自然崩溃
前面三个因素是地球之外的因素,人类无法控制也无法预知。
但人类自身由于贪婪和好斗的恶的本性,可能导致地球的自我毁灭,比如核爆炸,比如自然循环系统的崩溃,一种超级病毒的疯狂传播等等。

总之,人类尽管因为有高级智慧而成为地球的主人,但并不表示人类的命运一定是乐观的。相对宇宙而言,人类实在太渺小,实在太无知。

shannon
Mar 20th, 2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