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INV[股票投资] |
正在老家深山中避暑。
回家带了两本书:《证券分析》和《香港股史》,都是500页以上的大部头,好在山区空气好、水好、食物好、睡眠也好,能够安心阅读。
本文摘录几次港股股灾的媒体报道,以献给正在到来的A股大牛市。
1. 1973年
大市向好,就算垃圾股都会起,咸鱼亦会翻身,随便买一只股票,都有钱赚,而且是很容易的。。。
故近来读者已不再问及公司的发展情况,更不理会是否有派息或送红股。总之,已不再关心个别股票的表现问题了。大有只想到大市畅好,什么都不怕地全情炒作。
《股市经济周报》,1973.1.7
消防事务处长胡达昨日对九龙证券交易所及远东证券交易所发出火警危险警告通知书。命令这两家证券交易所减少楼宇内的人数,以便紧急事件发生时容易逃生。。。。消防事务处高级官员今日将续望视察香港证券交易所及金银证券交易所。
《星岛日报》,1973.1.12
正当港府采取行动缓和本港股票市况之际,辅政司昨日同时对政府官员实施禁令,禁止彼等在办公时间炒卖股票。该禁令通告昨日分派各政府部门之首长,内容为:(一)禁止使用政府办公室内之电话买卖股票;(二)禁止官员于办公时间内擅自到股票市场与经纪行交易股票。
《星岛日报》,1973.1.14
股票的买卖已经深入家庭主妇和社会各阶层,市民见面谈上几句就离不开“股经”,而市民到处打听股市消息的狂热,更有甚于以前广东省开赌时无知妇孺争相打听字花师爷出口头信息的情况。由此反应出来的社会变化,是很多股票零售商把商业道德置于脑后,只以追求暴利为原则。许多家庭主妇和女佣等辈,也纷纷舍储蓄而买股票,因为储蓄利息菲薄,远不如股票获利优厚。还有那些“白领”阶级之流,在办公室时间而分心旁骛,一听到有什么消息就利用电话“入货、出货”。在中区的写字楼中已司空见惯。更有学校的教师,在上课间也念念不忘股票起落,无心教书,现已引起许多学生家长的不满。
《星岛日报》,1973.2.9
政府虽已察觉股市的疯狂程度,但苦无法例赋予的权利,进行干预。当时政府只能不断卖广告,呼吁投资者买股票“可升可跌”,投资者必须小心谨慎。但股民只闻股票“可升”,对“可跌”哪会听得入耳。。。“熊市”来临时,股民才认识到政府宣传标语中的“可跌”,实在所言非虚。1974年的石油危机,令香港经济百业萧条,香港人经历了有史以来的大熊市,跌幅达93%,其跌幅甚至大于华尔街1929年的股灾。当时的失业率高达7.2%,政府为了应付恶劣经济,于是开放了不少地区为小贩特卖区,今天我们看到的“女人街”和“马宝道”小贩云集,就是当年“救市”政策的结果。
2. 1987年
日来所见所闻,各阶层居民寄情股市者愈来愈多,有些受薪阶级且意气风发,薄本业而不为,整日到“金鱼缸”中打主意。这使人想起8年前的情况,当时几乎“全民就股”,人人均以投机家自居,每天计算着自己所拥有的纸上富贵。曾几何时,股市崩溃,无数小康人家的多年积蓄都荡然无存,有人且以身殉或弄致精神失常。。。目前差不多又到了连“搽鞋仔”也谈论股票的时候了,许多稳健派人士过去一两年仍坚拒股市诱惑,但最近已怦然心动,并以保值为由重返股市。。。除了职业投机家外,本来人人都抱“小赚小蚀都要脱手”的打算,无奈有时形势逼人,难免愈玩愈大,身不由己地走上孤注一掷之路。
《快报》,1980.11.5
最近本港证券市场异常活跃,恒生指数已升至7年前的最高峰,回忆今年年初恒指不过860点左右,在10个月间竟上涨接近1倍,是很不寻常的事。此外,近来本港银行一再增加利率,照常理论较高的利息会吸引较多的存款,引起股市跌落,但是此次竟如石沉大海,利率尽管提高,股市依然上涨。这种情形,有人感到兴高采烈,但也使人不胜杞忧。。。据说,股市每天的交易额,相当于工业制品每4天输出的总和。这种股市行情与经济增长相脱离的情形。。。任何人都不难看出来,像这样畸形的繁荣,相信难以持久。
《星岛日报》,1980.11.13
shannon
Aug 19th,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