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INV[股票投资] |
最近两天,认真阅读了小小辛巴(实战派)的大作《重剑无锋》修订版,让我反思自己的投资体系足与不足之处。
1. 关于股票类别的划分
当前我的划分是NFS/V/X/G/S/LUS,其中NFS是V的特例,X是G的特例,LUS是S的特例。
那么这种划分是否存在一些操作上的重大缺陷呢?
小小辛巴的划分是:稳定增长股、小盘成长股、困境反转股、周期波动股。
而从估值角度来看,他更是简化成为稳定增长股和周期股,并认为前者属于防御性,比如食品饮料和医药。。。后者如金融、能源、汽车。。。当然非周期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强周期而言周期更加长,股价走势更加独立于大盘指数。
在讲解小盘成长股时,他提到所谓的小盘是相对而言的,基于行业比较的。比如银行业最小的盘子如果拿到TMT或者其它行业,都算是大盘甚至超大盘股了。
现在反观自己的划分主要是基于投资和投机作为第一个层次,然后再细化的。
缺陷是对周期股没有单独归类,是否需要增加一种新的股票类别呢?
但是如何跟现有的V/G进行区分呢?
看来需要集中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从整体上进行再设计,特别是要强化强周期股票的特殊操作模式,比如买入准则不能总是盯着P/E。
可以借鉴的投资大师还有彼得.林奇和约翰.聂夫的划分依据。
总之,股票类别划分意义重大,不仅是因为不同类别的股票具有不同的股性,而且跟指数相比存在不同的时间差,而正是这种时间差可以通过重仓轮换机制来实现一个牛市赚取几轮牛市的收益!
当然,更重要的是不同类别的股票具有不同的风险属性,这样区别管理更加有利于风险控制。
2. 关于补跌问题
小小辛巴一面自称是格雷厄姆的忠实弟子,一面又不愿意戴价值投资的帽子,当然这个是他自愿如此,也没有什么关系。
他制定的补仓铁律“从少量买起、不轻易补仓”原则,特别是补仓间距达到30%以上是我感到有点过,他甚至强调下跌40-50%才开始补!
当然,这跟他的轻仓位策略也是有关系的吧。
反思自己的操作策略,把补仓间距设定在5%的范围,所以导致了非常频繁的操作,当然出现了仓位超过40%红线时就会启动逢高减仓机制。
这个是因为我对G和S类股票存在明确的止损规则,即5%的警告线和8%的强制止损线。
为了解决频繁交易这个致命缺陷,需要再次重新设计止损机制、ZOP机制和补仓机制。
3. 要不要止损
作为纯粹的成功的价值投资者来说,当然不应该止损。
但作为学徒,作为投资+投机两手抓的人来说,我认为必须把止损机制作为最后防线,没有止损机制反而是一种盲目自信。至于说会不会因为有了止损机制就会促使自己胡乱买入股票,这也许是个威胁,但相对于其避免可能的巨大损失是可以容忍的。
我的策略就是区分对待,对于NFS/V是不执行止损的,因为这类股票是超级大盘超跌蓝筹股,本身买入时就是标准异常苛刻的,而且留有足够的MOS,一旦下跌执行BLBL规则,即使短期缺乏补仓资金,由于是长期持有标的,三五年后也会有其它来源资金执行补仓操作,从而不断降低SHC,达到早日盈利的主动局面。
而对于G/S类股票,无疑是需要止损机制予以保护的,特别是像A股这种双杀现象很普遍的地方,看看N多成长股甚至蓝筹股被腰斩就知道了止损的必要性!
即对待止损,我是区分处理,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就是我从书中学到的最有价值的部分吧。至于安全边际、估值、复利、投资组合管理等等无比重要的方面早已建立了。
最后,小小遗憾是书中偶尔有些错别字。还有关于内生性增长和外延式增长跟业界界定也有所差别,值得商榷。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具有充分实战意义不可多得的投资书籍。
shannon
May 25th,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