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NV[股票投资] |
熟悉彼得.林奇的人都知道10倍股的意思,但我觉得这个对于普通投资者还是有点太难,难到没有30%以上的几率去抓住它,所以我觉得当前还不如采取更为现实的态度去挖掘大牛股。
我对超级股的定义是:一年时间股价涨幅超过100%。为了区分一般性成长股(即G类股),我决定增加一种股票标签,用X来表示超级股,其性质为投机级。
这样我的股票标签就有:NFS/G/V/X/S五种了,即我在A股将实施五种挣钱的手段。我想应该不会再有什么需要增加的了(除了若干年以后可能的融资融券以外)。
当然如果是07年、09年这样的牛市,可能一年涨5、6倍也是可能的,而对于像08年这种超级大熊市,一只大牛股也没有。(后面有统计数据说明)
2013年截至到今日,涨幅超过100%的股票数目多达123只,中青宝涨了5倍之多,由此可以看出2013年可以说是创业板的局部大牛市!
研究方法:
从08年到当前的股价强弱排序,然后基于这些历史数据进行研究。
通达信软件无法提供07年及其以前的数据排序,所以实在是有点遗憾!
针对大牛股研究内容:
1. 起步市价和市值
结论:一般都不会超过15元
2. 板块
3. 公司性质
待研究。。。
4. 股东结构
待研究。。。
5. 主营业务
待研究。。。
6. 股价回调状况
待研究。。。
7. 市场数据 P/E, P/B, PS, PCF等
待研究。。。
8. 综合因素分析
待研究。。。
说明:
1. 对于一个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的人为何不务正业去研究所谓的大牛股呢?这不是急功近利吗?
处于早期资本积累时期,对于证券资产1000万以下的投资者,采用单一的价值投资策略还是过于保守,无论是巴菲特还是国内的股神们,早期都有一个投机或套利的过程,或是抓到某只大牛股,比如四川长虹、万科、贵州茅台等等,一只股票完成了原始积累。
据我所知,完全依赖于价值投资完成资产原始积累的没有,我一直认为纯粹的价值投资在A股就是一种奢侈行为,是那些已经获得财务完全自由,并积累了至少1000万资产的人才玩得起的。
作为普通中小投资者,还是必须走多元化投资策略,坚持在以投资为主导的底线之下实施投机操作,根据我2011年、2012年以及至今的股票操作实践和业绩来看,我认为这种思路是有效的,也符合中庸思想(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绝对化,要留有余地,这样非常有利于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偶尔还有所得!)。
目前给我带来最大收益的是G类股,而NFS股票还没有找到一只,V类和S类贡献相当。当然这也是整个股市的结构化导致的。
2. 通过历史数据研究的有效性?
我想除了通过历史数据研究外,没有任何其它办法,书上是不可能学到的!
3. X类股的地位
原则上必须把大部分资金布局在NFS/V/G三类投资级股票上面,X/S类投机级股票只能作为辅助性配置,当然不排除在某些非常短暂的时期(限于三个月之内)会重仓某些S股票,但这种状态显然应该是非常态!
这样约束是因为作为一个投资者的底线,过度追求X/S的短期业绩会滋生自己的投机心理,对长期理性投资有百害而无一益。
4. G和X的区别
G类股由于是投资级股票,其选股和估值还是基于IIG中若干投资准则。但X类股票很多时候就是概念股,无论怎么估值都是泡沫,但这就是A股的现实,所以X类股票具有更大的投机性,其潜在风险比S类股票更大,所以必须实施严格的止损条款。
当然G类股和X类股票也很可能重合,比如某些G类股票在股价涨了+50%之后再发起重组,让已经高估的股票再次表现得不那么高估,并在概念的驱使之下再次飙涨!
在IPO暂停之际,并购重组更加普遍,在监管更趋严厉的时代,也会促使更多企业借壳上市,毕竟A股现在很多垃圾股就是潜在的壳资源放在那里!
5. X和S的区别
S类投机股票还是要进行公司基本面分析,而X类股票更多可能来自上而下的分析,国家扶植的行业,或是行业重大利好等等,或是完全基于概念的,财务数据基本没有办法分析,P/E可能是三位数、四位数甚至是无效(还没有盈利)!
shannon
Aug 30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