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股票估值的一点儿看法

(2013-01-05 10:25:27)
标签:

财经

分类: INV[股票投资]
最近,重读了王亚伟先生在北大的演讲稿,里面有专门一个部分讲到估值。他的观点跟张化桥先生是比较类似的,就是不太看重估值的重要性!

当然他们的理由之一就是对DCF的精确性表示怀疑,特别是对折现率的选取和对业绩的预测问题。
折现率的选取理论上讲也是非常复杂,有专门的公式去运算,有人就用长期国债收益率去替代。
而业绩预测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对于业绩经常变脸的创业板公司肯定是没法用的,那么对于那些口碑良好的老牌的蓝筹股又如何呢?
从宏观状况来看,目前的中国处于一种经济转型时期,就是当今的领导人还在喊“摸着石头过河”,我看摸了30多年了,真不知道要摸到什么时候为止!
所以转型期的国家,经济形势也是复杂多变的,能够预测5年10年某公司的未来,我看还是比较悬的一件事情。

根据我的股票操作实践来看,其实早先我也有用过一些公式来进行估值,后来发现确实参数稍作调整,那么其估值区间相差甚远,特别是那些高价股。

有人也说估值本身是一种思路,一种思想,不需要精确,既然如此,那么从可操作层面,用公式来估值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或者说,我们用其它更为简单的方式来“估值”又会带来多大的风险呢?
比如熊市寒冬时入市、P/E、P/B、PEG、过去半年或一年股票最低价、筹码平均成本等。。。

我认为如果一个价值投资者是严格遵循BEN的经典价值投资理念,即以资产负债表为根基并注重量化,而对上市公司的定性分析不是那么看重,那么真的需要更加严格苛刻的估值公式,并结合其它N种方法得出一个至少能说服自己的“权威”估值区间!

如果是遵循经BFT修正的价值投资路线,即坚持选择优质公司,那么也许可以不用什么公式来进行“严谨”的估值了,而把自己解放出来进行更多的定性分析。即搞公式化估值也许并不会给你带来多大的边际收益。

我认为估值过程与其说是想得到一个令投资者安心的价值或价格参考区间,还不如说是让投资者构建自己的心理优势,敢于在下跌甚至暴跌时给自己继续买入的强大自信心!!!

针对我自己而言,由于是遵从[左侧 + 分批 + 金字塔]建仓模式,甚至在股票建仓完毕后,还有持续数年的Z化操作计划,即把SHC逐步降为0的长远计划!

所以,对我来说,放弃公式估值并不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最坏的情况可能就是CST价格执行过高以后,遇到暴跌时需要更多的ADD操作来摊低SHC,或者拉长了Z化操作的时间而已。

正是因为引入Z化机制,我现在已经大大淡化了CST执行价格的重要性,毕竟总想买在最低点或者最低点附近实在是有点过分的幻想,既然可以有方法把SHC降到0,那么CST执行价格已经无关重大经济命运了!

当然,放弃公式估值并不是说我放弃了价值参考这个准绳,只是说用更为简便的“公式”来估值而已,毕竟对于那些已经贵的离谱的创业板股票,还是需要十二分的警惕,那种高投机成分哪怕没有遇到什么黑天鹅事件,来个拦腰斩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买入这种股票显然是不能离股市太远的,也许你需要像照顾六个月大的婴儿一样去呵护它们!

总之,从理论上讲DCF估值法不仅体现了一种好的理念,而且有优美的数学公式,可以作为授课讲学的好题材。但对于股市操作实践,还是没有必要放在过高的位置。因为有很多更为简便直观甚至有用的方法让我们对股票获得一种价值感!

shannon
Jan 5th, 20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