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赚10倍还会亏钱吗?---从股市算术到资金管理

(2012-10-29 16:58:57)
标签:

转载

分类: INV[股票投资]
资金管理 金字塔模型是投资资金管理的艺术典范

 

巴菲特曾有一个观点:在股市中人们对普通的算术问题缺乏常识——我非常认同。先从这个问题开始:赚10倍还会亏钱吗?当然会:比如在赚10倍后又亏损掉90%以上,不过这并非典型事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但当我审视现实后发现,赚10倍还会亏钱居然是个“大概率”事情,比如:在赚10倍后信心膨胀几乎是个必然的结果,当1万元变成10万元后,如果你取出银行储蓄或抵押你的房产增加投入20万元,此时的资本总额将达到30万元,此时30%的下跌就将你最初的那个10倍收益吞噬,在这个案例中,10倍=-30%;当然赚10倍后可能人人都有种自己是“股神”的感觉,如果你勇气再大些,追加投入90万元,那么10%的下跌就会将你最初的那个10倍收益吞噬,在这个案例中,10倍=-10%。

 

 

我为什么认为上面的案例具有普遍性质呢?在熊市末期当“拒绝毒品、拒绝股票”成为时尚时,普通人的投资欲望是被压抑的,这个时候的投资额度是非常有限的。在从熊到牛的转变不期而至的过程中,可能几倍或10倍收益轻易到手,这个时候增加投入、有钱就买,在所谓黄金十年的喧嚣背景下基本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正是因为在牛市高潮的追加投入,如一旦发生幅度不大的调整,就会将之前的数倍暴利吞噬一空、而如果一旦发生较大调整,就算有数倍或10倍的先期收益,亏掉本金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可以看看所谓的公募基金资产膨胀最疯狂的时候,正是在牛市的高潮期,这里面同样的故事在大量上演。

其实对所谓的私募也一样,比如比较典型的林园或但斌,他们都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投资业绩(林园还未证实、但斌感觉可信),最近看到的资料也非常巧合,他们的年复利都达到90%以上(这个成绩如果能够延续那就可以做股神他爹了),虽然他们的初始投资回报都很高,但他们资产的扩张期却是发生在牛市的高潮阶段(在这个期间纷纷成立所谓的信托),这也是他们的名望最盛的时候,根据上面的分析,这就是在牛市高潮追加投入的典型事件,在这个期间投资的资本膨胀越大,那么亏掉初始本金所需要的调整幅度就越小,其实初始投资的所谓10倍或100倍,对后来者或追加投资者而言其实是不堪一击的,误导的意义远远超过引导的意义。

上面的股市算术其实演绎了投资艺术的核心之一:资金管理。很多人把股市赔钱的原因归结于选错股或选错时,其实就长期投资而言,股市赔钱的真正根源是因为“倒金字塔”式资金投入:

(1)熊市时控制投入或减少投入:这缩减了从熊到牛的收益;

(2)牛市时增加投入或借钱也要投入:这放大了从牛到熊的损失。

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几个来回下来,市场指数就成了大多数人(包括所谓的投资精英)难以战胜的目标, 2005-2008年的中国A股,演绎了这个循环的完整版本。

从资金管理的角度是很容易解释股市“一赢二平七亏”现象的:正是“底部低,头部高”的倒金字塔式的资金分布结构,揭示了大众的加权成本位于均价之上,多数人亏损是必然的结果。

在2006-2007年的牛市大潮中,中国股市出现了很多所谓的价值投资大师打着巴菲特的旗号君临天下,把“优秀公司+长期投资”视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把“来钱就买”视为价值投资的操作手段,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看见有哪个所谓的价值投资大师对资金管理有完整的理解与体系,这必然导致对价值投资的误解。在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聪明的投资人》中,格老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资金管理的价值,格老60年前就提倡“公式投资法”:将股票(含基金)投资份额限制在25%-75%之间的某个固定比率,在股市涨跌或资金增减的时候维持这个固定比率不变;巴菲特也是一个资金管理的大师,他总是发自内心地欢呼股市崩溃,因为他总有足够的资金在贪婪等待更低的价格、更大的安全空间。

在对2008年股市崩溃的反思中,我们不要忘记这个最大的盲点:资金管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