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悖论:介于有用与无用之间!(转)
(2009-12-02 17:18:41)
标签:
东菱电子商务庄子理论杂谈 |
分类: 心情港湾 |
于是庄子对学生说:“这棵树就是因为‘无用’,才得以长到这么繁荣啊。”
当晚,两人去庄子的一个朋友家里投宿,主人看见庄子,非常高兴,吩咐小孩杀一只鹅来款待客人。小孩问:“我们家有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废物吧。”
一会儿,香喷喷热腾腾的鹅肉端上来了,主人热情相邀,庄子毫不客气大嚼起来,吃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仿佛若有所思,连美味都顾不上品尝了。
庄子笑了笑:“我将介于有用与无用之间。”
停顿了一下,看学生更加糊涂的样子,庄子又自己补充说:“其实呢,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依然会受到这‘有用’‘无用’的拖累。所以,最理想的做法,应该是乘着自然之‘道德’,浮游于天地之间。既不在意褒扬荣誉,也不在意贬损耻辱。这样,才可以顺势而动,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表现。到了这一步,那真是无拘无束,无可忧虑了。”
须知,庄子里面的故事,大都借物叙人,讲述的是修身处世的例子。单揪住寓言的本身不放,岂不是太单纯了一点?
相对而言,滚滚红尘中的人,他们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有用”“无用”的。然而,他们又怎能指望像看待树木和鹅一样,一眼看清楚,到底哪种情况下该“有用”,哪种情况下该“无用”呢?
不过,这种“中庸”其实并不容易把持。因为要去判断怎样算过分,也是很麻烦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所以庄子提出了第二种态度,那就是,完全抛却所谓的荣辱观,既不去刻意的追求有用,也不去刻意的显示无用。一切无大欲,无大求,本着自己心中的自由道德,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态度待人。
能达到这一步,可谓宠辱不惊,又怎能受制于环境呢?而且,真能秉持这种处世态度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也好,人生前途也罢,相信至少不会太糟糕。
这也可以称为庄子思想中,为人处世的“终极状态”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