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为何难以执行
(2025-03-15 09:46:10)
标签:
教育文化财经 |
双减为何难以执行
兰勇
国家的“双减”政策来了,甚至要求高中都恢复双休了,但真正执行的地区和学校有多少呢?似乎是极少数。还有变本加厉者,就不说了。
减轻负担这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吗?至少大多数学生和老师是很开心的——终于有一个完整的周末或寒暑假可以喘息、休整、养精蓄锐了。但为何这样利好的政策还难以执行落地呢?到底哪些人还开心大家的开心呢?是为子女的前途担忧的家长还是为自己的前途而愁的校长呢?校外培训机构肯定是开心的。
我以为是人们误把教育的公平当成了教育平均主义。
教育公平是要给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平均主义则是要求给予所有人一模一样的教育。
实际情形是教育不是独立在其他社会事物之外的象牙塔,它的发展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地区、个体等诸多差异,是难以让所有人受到的教育完全相同的。
但在教育平均主义者看来,这就是不公平。他们的思想根基是:不患贫,患不均。
典型事例是:我的孩子没条件补课,别人的孩子也不能补。哪怕你是教师给自己孩子讲讲题,他们也会愤愤不平:我的孩子没条件补课不是吃亏了吗?我在想:你如何查处呢?在教师家里装监控还是让他们住在透明房子里呢?
我的孩子双休,你的孩子不双休这也是不公平。要休就必须大家都休,不准有人“偷跑”。教育平均主义不仅存在于个人头脑中,还存在于学校甚至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之间。我认真执行了,别的地区不认真执行,我的平均分、升学率、重点率不就降下来了吗?我的业绩、政绩不就不好看了吗?
其实,国家是考虑了地区、文化差异的:各地高考录取分数有差异。没想到这却被别有用心的钻了空子:考试移民——在教育发达地区学习,在教育欠发达地区落户参加选拔。于是,平均主义者又不平衡了:企盼一刀切。但能一刀切吗?落后地区能与发达地区扯成一样齐吗?其实,这种事情能发生,两地户籍、教育部门有不可抵御的责任,严惩即可。
无奈,这又与各地官员的业绩、政绩有关,于是乎……有关部门或大玩平衡术,或阳奉阴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各个学校则是徘徊、观望、拖延。你偷跑一尺,我偷跑一丈,在这不正经的道路上你追我赶,大家都休不成了,其结果就是直至把所有人包括自己都“卷”死为止。君不见,有多少学生抑郁了,如此压力能不抑郁吗?有多少老师病了,如此工作强度能不病吗?
只有到了那一天,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后悔不迭:为何要如此折磨别人与自己?为何不好好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呢?身心健康不是教育最基本的追求吗?
有一个问题值得沉思:各地学校都姓公不姓私了,也不收赞助费,也就意味着没额外的钱可赚了,为何这些学校还如此情绪高涨卷得如此厉害呢?到底谁想卷?学生?家长?老师?年级主任?中层干部?校长?他们为什么还要想卷呢?家长放不下还可以理解,为何校领导们也看不开呢?是出于公心还是因为私利呢?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