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景与志、与情、与人

(2022-05-19 09:39:37)
标签:

教育

文化

历史

育儿

景与志、与情、与人

兰勇

什么是托物言志?

什么是借景抒情?

什么是借物喻人?

什么是象征?

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如何区分?

触景生情与情景交融是不是表现手法?

关于托物言志,百度百科有两种解释:

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两种解释所指范畴不一致,含混不清。我倾向于第一种解释。不然,它就成了大一统,包罗万象了。

“托物言志”,最典型的文章的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元稹的《菊花》、王冕的《墨梅》虞世南的《蝉》等。这里的“物”,还应该包含事,因为杜甫的《望岳》、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借登山、登楼在表达自己人生志向。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事物”与“志向”的内在联系。首先是事物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事物的特点为核心。

借景抒情,则是抒情方式的一种,即将自己情感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它的特点是“为情借景”。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

寓情于景,则可能是抒情方式的一种,也可能是写景方式的一种,关键看它以什么为重心,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能只进行客观描写,而应将诗人的思想感情主动地或自然地融入其中。且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才能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都在景之先。寓情于景也有这种可能。作者都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融情入景的极致是“情景交融”。因此,“情景交融”不是一种手法,只是一种表达效果。触景生情呢?它只是说明某些情感是由景物自然触发地。

借物喻人,就是借事物的某一特点,来比喻人的性格或品质。运用时需要注意:事物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如杨朔笔下的“茶花”、茅盾写的“白杨”、张晓风的赞颂的“行道树”、许地山认可“落花生”……

上面这三类手法都只是在借助景物,说明重心还是在志、在情、在人。“人”是人的性格或品格,“情”是情感,“志”是指志向。

显然,我们现行的教材是将它们混为一谈的,所以,都可以叫“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艾青《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茅盾《白杨礼赞》片断: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则成了歌颂对象。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修饰问题。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

“我”与景物是什么关系?如何运用其关系来言志或言情的呢?

第一,“我”与景物是并列关系。

《一棵小桃树》呢?文中的“小桃树”,与“我”是平等关系,难分主次,难分彼此。小桃树命运多舛,“我”的人生道路亦多艰,最后“我”亦是在“小桃树”身上找到了前行的动力。此文不是以写景为主的,是以叙事为主,所以是标准的托物言志。

第二,“我”与景物有主次之分。

一种是抒情为主。

《紫藤萝瀑布》有没有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呢?藤萝花曾经遭受过人一样的挫折,甚至是毁灭,而今藤萝又开花了,开得如此盛,如此富有生机,它改变了“我”的心境。(从“停下脚步”到“不由加快了脚步”)有没有表达“我”的志向和意愿呢?有。从这个角度来说,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文章表面是以写“藤萝”为主的,“我”是一个线索性的人物;但内在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主的,“藤萝”只是一个工具。此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所以它更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另一种以言志为主。

《陋室铭》,没有叙述自己的遭遇,也没有描绘房屋的简陋,而是全力寻找“不陋”的原因:环境清幽,交往不俗,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将自己与孔子、杨雄、孔明相提并论,也是为了说明房屋的“不陋“,至于山之有名在仙,水之有灵在龙,皆为作者自喻。虽未言志,其志自明。

《爱莲说》,不爱菊,更不爱牡丹,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句句在说莲,处处在写人之品格。它是作者的人生追求。莲只是作者志趣的假托而已。

第三,“我”与景物是相关关系。

再如《一棵小桃树》,通过“小桃树”将“我”与奶奶、与梦想联系了起来。同时因为与奶奶相关,所以还有抒情、怀人的意图。还可以与“第三者”相关,如童年、校园、故乡,所要抒发的情感就更丰富了。

七年级下册部分课文解析:

《未选择的路》有记叙有描写,但是以道路选择为主,尽管预知将来会后悔、会叹息,但还是坚定地选择了人迹罕至的路,“路”在这里就是一个象征,借道路的选择来表达了“我”人生的志向选取,是典型的托物言志。

《登幽州台歌》,作者是仅为在眼前之景而怆然涕下吗?当然不是。天地无限广阔,自己极其渺小;历史无限久远,个体的生命极其短暂;所见之有限,不见之无限;人生路途多艰,少伴、孤独、寂寞才是他真正悲伤的原因。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

《望岳》,作者仅仅是想登上那风景奇丽的泰山之巅吗?不,他想登人生之巅,他想成为人上人。当然,杜甫只是想想而已,王安石真找到了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在《登飞来峰》中的形象是踌躇满志、志得意满、志在必得、稳操胜券,这符合一个改革家的性格。

虽都是托物言志,这两位都是触景生情,情感、志向是自然流露的。龚自珍自比落红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则是先有思想后有意象的。

陆游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含蓄深沉,这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旁人无法窥测其人生志向。

把握景物特征,结合“我”的经历,找出相似点、相通点、不同点、相关性是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