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重庆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大数据报告会议上的讲话

(2021-05-26 08:35:40)
标签:

作业

网络

教育

文化

时尚

重庆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大数据报告会议

参会嘉宾:

董小玉 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文学博士,北师大艺术学博士后

王飞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博士、副教授

陈小异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兰勇 重庆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重庆市级骨干教师

杨林 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老师,重庆市优秀班主任

黄晔 重庆晨报作文版、上游作文负责人,资深教育记者

陈瑾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管梦媛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研究项目主任

王家耀  作业帮公共关系副总裁 

附:

我的发言

大家好:

我是一名来自教育一线的语文老师,有二十六年的教龄,二十一年班主任经历,亲历这次因疫情而发生的网课,颇有一些感慨。

曾发表过文章《如果口罩成为日常》,其中写道: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假如疫情继续,像黄大娘的裹脚布,没完没了,又长又臭,戴口罩会不会成为常态呢?是不是挺可怕?天冷还可以挡风,天热就只能捂口臭了。如果真是那样,是不是连正常的审美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呢?别的不说,人们的着装一定会改。以前我们裸露头部、面部,别人可以看见并欣赏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还有脖子。以下部位皆属隐私了,只有经过特别授权的人才能有机会窥看。比如我们尚幼时的父母、给我们看病的医生以及自己的老公或妻子,其余外人、无关之人无此眼福。同时,也不能随便裸露,除非我们的精神出了问题。当戴口罩成了常态,我们的隐私部位又增加了两处:嘴巴和鼻子。以前我们只会觉得某些人的嘴巴很性感,因为隐藏的关系,以后我们就会认为某人的鼻子很魅惑——看不见就变得神秘而魅力无限啦。但我们不能随意展示,必须用口罩把它们都遮挡起来。

以前是个看脸的时代,那将来就只能看局部了:看眼睛,看额头,看头发,看耳朵了。额头的开发价值不大,眼睛和头发已经很受宠了。所以,我以为耳朵的地位会大大的提高。它以前偏在一隅,还时常被头发遮挡,有些落寞啊!当鼻子和嘴巴被封起来以后,它就是唯一有眼儿还能裸露的部位了,不宠它宠谁?为了凸显耳朵的地位,人走路的姿势也会发生改变。以前是脸朝前走路,现在要侧着脸走路,而且要把头发尽力朝头部中间梳,以便完整地显露我们的耳朵。一只耳朵朝前,一只耳朵朝后,前后皆美,前后皆可观,是不是很妙?有些人的耳朵本来就比鼻子和嘴巴性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仍是潜力股。耳朵上的装饰也会被加强。耳环还戴不戴要再议,耳廓涂不涂耳红,也需要专业美容师来引导。但整容业肯定会因此开拓新业务的。哪位明星的耳朵更好看呢?保险公司一定要早点谋划,早点找准参照对象,以便抢夺到更多的好业务。我整一对谁一样的耳朵呢?印象最深的是老版的《西游记》中的如来佛,还有《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总不可能整一对猪耳朵、兔耳朵、狗耳朵甚至大象耳朵吧。

时间关系,就给大家分享这些了,是不是听起来很轻松?其实这是身历了痛苦的过程后故作。它说明人们生活、学习的方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次疫情就让网络直播课得到了迅猛发展,时势造英雄也。

同时,我还写过另一篇文章《背时的希沃,背时的我》,其中写道:

我本华岩寺旁一化外高僧,全力教书,潜心向学。怎奈怪疾汹汹来袭,天下芸芸众生有书可读,无师可就,于是无奈挂单于希沃。苦练白板八日,精血凝聚,今日发功,欲度莘莘学子上化境。天未明,我已起,沐浴更衣,焚香上表,且提前斋戒了数日,心中无比虔诚,唯念想一:欲携众弟子上重霄九。净水泼街,大门洞开,庭院早扫,尘杂无有纤毫,馨香四溢。目视学生款款而来,我身飘飘,我心陶然、乐然、欣欣然。不曾想:志诚学子一拥而入,皆欲先跃龙门。希沃这个背时的破庙一下子就崩塌了!我欲哭有泪,义愤填膺,捶胸顿足,呼天抢地,舞干动戟,欲刺苍天!

各位专家,你经历这样的磨难吗?

之所以跟各位分享这些,是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有这么一个痛苦的涅槃。它同时也说明我们要接受一项新事物是有一个过程的,甚至是痛苦的。

此次重庆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大数据学情报告意义之一便是让我明智地意识到:不会玩电脑,不能畅游网络的老师已经落伍了。我们必须学会在网络中生存、学与教,并要努力爱上它。

我是一名姓兰的男老师,也是一名出了名的懒老师,也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平常不怎么做课件,疫情期间上网课逼迫我不得不做了。在网上做课件方便得很,首先申明一下:我不会搬用别人的课件,从来就没有这样的陋习。教学必须根据具体的学生、教学环境来设计。守着网络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仓库,随手就可以点开,点开就可以使用。真是太方便了。于是乎我也成了一名要使用课件的“勤快”老师!

更为关键的是网络直播课可以更充分地实现我的教育想法。我的课堂有一个固定的且与众不同的小栏目叫“三分钟速描”,与常见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不同,它是用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写作能力难以训练甚至没有训练是中小学教学的现实。我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课程。后来,我受军人训练正步的启发,觉得:作文也可以分步训练,而不是以往的囫囵吞枣。先分出若干步来,比如人事物,写人又分外貌、动作、神态等,把每一步都训练好,就能踢好作文的正步了。这个栏目会随着学段的推移有所变化:“三分钟速记”“三分钟速描”“三分钟速介”“三分钟速评”等。简单地讲就是每天提供一则可供描写、说明、思考、议论的素材让学生来写。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画、音乐、舞蹈,甚至可以放视频、微电影之类的,平常操作起来有点麻烦,要拍照或下载,要带电脑到班上,要开投影仪等等,总之,懒得弄。但在网上就不一样了:很快就能找到,最小化,到时点开给学生看、听就行了。网课期间我给学生看过各种各样的图片,有世界名画,也有普通人的日常照,听过流行歌曲,也有世界经典名曲,也听评书,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等 ,还看微电影,如张艺谋的《遇见你》《陪伴你》《温暖你》和《谢谢你》,贾樟柯的《一个桶》,陈可辛的《三分钟》,姜文的《看球》等等,直观,刺激强烈,感受深刻,学生写作起来就十分顺畅了。所以,从老师备课、上课的角度来说,网络是老师最方便、有力的助手,有助于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从学生角度来说,网课较之常规课信息量更大、更有趣、更有时代感,更乐于接受。所以,我认为网络直播课的确是线下教育的最好补充。

调查报告称疫情期间作业帮开设了免费直播课,重庆省中小学生参与较积极,渝北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綦江区直播课激活用户数占当地学生的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城市。能否说明重庆用户对于直播课的形式接受度较高,通过在线学习应对疫情的积极性更高?中小学生有较强烈的需求?在我看来:不能。因为这是基于疫情这种特殊背景而发生的,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在正常情况之下呢?再说,主城区为什么没有发生这样的现象?它最多能说明作业帮在当地推销成功了。但不能由此判定重庆的中小学生就对网络直播课有较强烈的需求。我了解的情况更多数学生都愿意回到校园中来,再回顾当初上网课的情形时都反悔自己当初的自我放纵。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机。校园有线上课不具备的硬件,比如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网络教学有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比如学生的听课状态难以在线,他可能刚起床,甚至还正赖在床上呢。如果不开摄像头如何能看见?看见了又是多么尴尬?且一个班几十号人的头像全列在屏幕上老师如何关照每一个人,它不比在教室,只要扫一眼,就尽收眼底了。网络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再说,学生是禁止带手机入校园的。中学阶段,无论是在主城还是区县,学生绝大部分是住读,寄宿学校,17点到22点,他们都被圈在教室里上自习呢,即使下了晚自习,回寝室也是无条件使用手机的。这对网络直播课的开展设置了瓶颈。

重庆中小学生放学后学习时间集中在17点到22点,峰值出现在19点,这个情况应该是准确的。17点最多的当是小学生,22点多的当是初中生,23点当是高中生。峰值出现在此时很好理解:赶快把做不起题处理掉洗洗睡了。

据我了解重庆中小学的学生作业的确偏多,我想这在全国也应是普遍现象。初中承上启下,学科众多,作业量应该是最大的,作业难度可能还在高中阶段。小学阶段重复性的书写、计算偏多。高中生面临的困难是题的难度太大。说说高中的状况:之所以拔高题目的难度是因为各大学校为了创牌子,都在勉力制造能考上清北这样名校的最优生。其实这样做除了加强学生、课业、心理负担,并不有益于绝大多数学生。实质就是他们在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创自己的品牌,客观上就给网络课带来了一个不小的春天。

我以为不能依据作用作业帮APP用户数占比、用户分布均匀来判定教育资源均衡。如果真是这样还用得着支教和送教下乡吗?主城与区县的悬殊差异是人所周知的事。不然,为什么那么区县学生赶往主城,乡村学生汇聚县城呢?共享网络直播课倒是可以一定程度地解决这个问题。

重庆市用户和成都市用户的摸底测成绩差异较大,相较于成都市,重庆市的用户对于尖端班这类中高水平班型需求较高。对于这一调查,我的认识是:这可能说明重庆市民更愿意为教育投资,或者家长更懒惰,或者是线下高水平的师资更紧缺;也可能说明成都市民所享有的线下优势资源更丰富、更易得,或者是成都人比重庆人稍吝啬。

最后一个问题:人均互动次数对英语等学科成绩影响较大,增加互动可提升阶段学习成绩,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借鉴?

这是肯定的。很多年前我就在网上开展了钓鱼让学生写作文的活动,现在也在继续,特介绍给大家。操作模式:师生互相建立QQ、微信联系,互相关注动态,一旦发现有写作契机,我就会要求他们写作文。目的在帮助他们树立素材意识,他们是一群待开智的笨妇,不知哪些是米,更不知如何为炊,需要师傅领进门。等他们的作文写好了,可以发在他们的空间里,再好些,就在我的空间或班级群中展示甚至发表了,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写作兴趣。

总之,我以为在线教育是线下教育的有益补充,可以合理、科学、规范地发展。我注意调查报告后附录了重庆市教委下发了《关于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和规范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严禁开展与招生入学考试挂钩的任何活动。线上教学呢?它与那些线下的培训机构有本质的区别吗?所以,有关部门的监督不能只盯着线下,也要盯紧线上,以便让他们更好的广大学生服务。

以上发言,是我的一家之言,若有不当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