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理解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的铁律

(2021-04-02 10:39:26)
标签:

语言

修辞

散文

文化

教育

如何理解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的铁律

兰勇

构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有两条铁律:一条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点,另一条就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第一条好理解,第二条如何判定呢?

何谓同类事物?只要都是人就不能作比?只要都是物也不能作比?就是此人不能比作彼人?此物不能比作彼物?意思是说人只能比作物?物只能比作人?那将甲物比作乙物如何理解

举两个你很难反驳的例子,请问如何看待: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人人都是活雷锋?它们是不是公认的比喻句?为什么又成了呢

到底该如何来认识这一所谓的铁律呢?还是举例来说。这次考试的现代文是写傅聪的,题目叫音乐的奴隶。其中有一题是理解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傅聪)常常形容自己是音乐的奴隶,每一次上台都是“从容就义”。

从容,孔颖达疏:从容有常者,从容,谓举动有其常度。

就义(1)趋求道义。(2)为正义而死。

从容就义是一个人为了道义或正义勇敢地去赴死。

这里是说上台表演钢琴,跟死有什么关系?还有什么道义或正义之类的话,如何理解呢?

联系一下上下文,这句话的前面就有一句:

傅聪谈起钢琴的时候,经常使用的词是神圣、宗教、信仰和上帝。

这句话是不是很关键?尤其是神圣”“宗教”“上帝几个词,有它们配合是不是更容易理解那个从容就义

前面还有一段:

舞台上的灯光照向一架钢琴,整个音乐厅都安静下来,等钢琴家出场。这时的钢琴家却像孩子一样,在后台躲躲藏藏。他一直到80岁都是这样,上场之前总是畏惧,先是漫长的沉默,继而惊慌,突然爆发:“不行了!不行了!弹不了!我弹不出来!”

这段话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害怕。小孩子才害怕,刚入行才害怕,一个已经成名成家的大家、名家还害怕?这不奇了怪吗?

再看一眼下文:

“抱着走钢索的心情上去,随时准备粉身碎骨”。

这是紧跟的一句,有害怕之意,但并不畏惧,抓住“随时准备”能更好地理解“从容就义”,虽有害怕,却没有退缩,还随时准备献出性命,这说明什么?实在不应该省略啊!下面还有长长的一段呢:

他在音乐会前总是跟灯光师讨价还价:光还可以更暗一些吗?他是真心想要在黑暗中弹琴。调音师调好了琴,大部分钢琴家试一试琴就走了,傅聪总是不放心,常常留下来很久,跟调音师商量:让我再弹十分钟好吗?弹过十分钟之后,又恳求,让我再弹十分钟吧,就十分钟。

这几句话可一分为二:与灯光师讨价还价仍是没有安全感,与调音师音量呢?是为了准备得更充分。

总结起来说,他之所以有从容就义之感,部分原因是因为害怕,更多的是敬畏。是傅聪把弹琴看得像宗教一样庄严、神圣,像信奉上帝一样信奉音乐。所以他弹琴前总是担心准备得不够充分,考虑得不周全,甚至愿意为了弹好琴付出任何代价,包括自己的性命。

所以,这里的从容就义就是刑场殉道的意思,是献祭之意。

弹琴与献祭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我以为不是。虽然都是事,但事有很多种,事与事是有所不同,甚至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可以作比。就像园丁老师虽然都是人但有职业上的差异当不属同一类人一样,所以文章开头那个例句的比喻成立。再说人人都活雷锋这句,不可能每个人都叫雷锋,那会引发社会混乱的,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是雷锋这个人,即使他们都叫雷锋这个名字,与那个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这里的雷锋也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拥有雷锋精神的人,是一个集合概念。所以,他们也不属于同一类事物,是可以作比的。

他们与小明长得像他哥哥不一样——这句话意在比较,而不是追求形象的鲜明。

所以,这些句子都没有违背不能同类事物作比的铁律,是响当当的比喻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