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一装就要翻车——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行文

(2021-03-14 14:56:35)
标签:

作文

做人

教育

文化

情感

作文一装就要翻车

——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行文

兰勇

第一次周考的现代文阅读

一座村庄的温度

李 汀

我安静下来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座村庄的温度。在我心里,我一直没有走出过那座村庄。我所有与它的记忆,都藏在可以感受的一种温度里。

下山的时候,没有落雨,只有一些跳跃的夕阳跟在身后,还有一些风迎面打来,我知道离那座村庄的距离不远了。一些青草的味道,一些马粪的气息,一些槐花的香气,一些脚印的痕迹,或紧或慢地向我包围。于是,我急切地跑下山,我想拥抱村庄的风、拥抱村庄的气息,一路跑下去,抱在怀里的尽是所有的鸟声和花香。我奇妙地感受到,我身上有了草的清香,花的芬芳,甚至有了马粪的味道。我没有激动,我明白,这是村庄七月的数据,温度里跳跃的气息,这些气息可以一点一点把我覆盖起来,让我通体轻松,如卸重铠。

村庄的所有房门都敞开着,迎接那些飞虫,迎接乡野的气息,迎接我这个好久不曾回家的儿子。跨进房门,桌上的土碗,地上的木凳,是那么熟悉。一只猫跳在我面前,亲切地叫了几声,像老朋友一样姿势优美地卧在我脚前,我的手,自然地滑落到它毛色光亮的身上,我来回滑动着,一种光滑,一种柔和,让我一下享受到了抚摸的感觉,享受到幸福的流淌。这只猫望着找,我才突然发现,那双眼睛多像母亲的眼睛,蕴涵着那么多的叮咛和忧郁。这双眼睛,有着固定的温度。这种温度里,一定捎带着父母的体温。

我知道母亲此时在明亮的田间劳作,我清楚母亲用银亮的锄锋把一锄土轻轻地垄在一棵庄稼的根上,那种对庄稼的恩宠,庄稼肯定能感受到,沿着绿色的茎脉,它们幸福地摇晃着。此刻,母亲的手温庄稼也能感受到,它们在母亲温暖的恩情里呼吸、拥抱、亲吻。尔,母亲也走走神,她要想想家里的猫、狗 ,以及挂在房门上的铜锁。趁母亲走神的空隙,这些庄稼也要说说话。我相信,母亲懂得它们的语言。母亲对它们的对话有时置之不理,有时也笑一笑,有时也抱怨一两句:这天咋这么干。母亲望着成片干旱的庄稼,眼里充满了焦急和忧郁。她的眼睛穿梭于庄稼的深处,穿梭在阳光雨露里,穿梭在土地的角角落落。她的眼睛所到之处,能感知土地的温润程度,甚至连庄稼的身高,她也能脱口而出。在庄稼的细节里、庄稼的颜色里,布满了母亲那双略有血丝的眼睛,这双眼睛充满了城里人难以了解的谜。

母亲说:“既然回来了,就去看看老祖先们吧。”走进一片柏树林,这些柏树鬼魅地望着我。对这块祖先住着的坟地,我一直心怀敬畏,朝圣般远远望着它。沿着坟林的柏树走进去,阴森森的气息一直升腾着。如今,我已然没有童年时代的害怕,只有一种苍凉的感觉。

母亲说:人就是这样,活到头就是一个土堆。我没有说话,我想我的所有话语都没有母亲那句经典,那些话包含了日光流年的苍茫,包含了岁月风霜的硬度,包含了粗茶淡饭温饱作息,包含了一个母亲的气势。母亲指着一座坟说,这是你外婆,背你过河时丢了小鞋,   记得吗?母亲走到外婆的坟上,扯了扯茂密的杂草。母亲又指着一座坟说,这是你爷爷,你没见过,死得早,一直想打个碑,却没打成。其实,母亲不止一次,带我走进坟林,一座一座地给我讲述,那些祖先曾经的样子,在母亲的讲述中走出来。我想着,要给爷爷立怎样一个碑呢?看着坟林里立的碑,上面雕刻着龙凤、飞禽走兽,还有一些人物,很复杂。现在想起来,乡村这些石刻,寄托了活在世上的后人多少慰藉。有人说,有多少坟头,就有多少棵柏树。我没有数过,倒是添一座新坟,第二年坟头就有了一棵幼柏。一个死者有福了,柏树常青,人常青。我以为,人真的是棵树,可以结果的树。我更相信,从那缥缈的黄昏和纸钱燃烧的火光里,这些祖先都会邀约走出来,在月色姣好的夜里,谈麦子的长势、包谷的收成。   母亲说:活着和死去,一个是早上,一个是晚上。

真的,一座村庄的温度,就在这些琐碎的往事里。这些温度,有时让我冒汗,有时让我哆嗦,有时让我感觉很温和。这些温度,在我与乡村长久的离散之后,在一个早晨,突然回   到了我身上。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节选)

 

13.从全文来看,“一座村庄的温度”包括哪些温度?请分条概括作答。(4 分)

1)七月季节的温度。(2)父母亲情的温度。(3)辛勤劳作的温度(4)追怀祖先的温度。(11分)

 

你觉得这篇文章如何?这道如何?“一座村庄的温度”?不就是他的家乡吗?为什么要刻意拉开一段距离呢?对这些问题你能准确理解、正确作答吗?

如果不能,不要着急,那不是你的问题;如果能,恭喜!你已经成功地被异化了。

这篇文章其实就讲了久离家乡的游子一次回归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分为四个章节:

接近村庄,他感受到了村庄的自然气息:青草的味道、马粪的气息、槐花的香气,这些都是气味,是嗅觉;还有脚印的痕迹,这是视觉;还有鸟声这是听觉,哪有什么触觉?是那些风?七月的热风能好受吗?还有那夕阳,“跳跃”尚可理解,怎么可能是“一些”呢?命题人将之概括为“七月季节的温度”,这是从何说起的呢?是这句“这是村庄七月的数据,温度里跳跃的气息”?哪里来的什么数据呢?刚才那些气味和声音吗?

回到家中,桌上的土碗、地上的木凳,还有那一只猫。温度在哪儿?撸猫时,我的手和猫身体是有温度的,但作者却把点聚焦到了猫的眼睛。说“那双眼睛多像母亲的眼睛,蕴涵着那么多叮咛和忧郁”,说“这双眼睛,有固定的温度”,还说“这种温度里,一定捎带着父母的体温。”这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是什么道理?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啊!猫是家的代表?是父母的象征?这个固定的温度是多少度?没有春夏秋冬的变化么?会不会夏天太热冬天太凉呢?纯粹鬼扯!

接下来来到田间看母亲伺候庄稼。培土、用手去抚摸那些庄稼。母亲的手是有温度的,庄稼能感受到,我也曾感受过。这文中“温度”这个概念唯一合理的地方。母亲与庄稼交谈,她的眼睛穿梭其间的这些话语大多数合理,但“穿梭在阳光雨露里”不合理,因为前面才说了“这天咋这么干”。但落脚点却是母亲的眼睛能感知土地的湿润程度、庄稼的身高。这是土地的温度还是母亲的眼睛的温度?这怎么就是城里人难以了解的谜?命题人概括为:辛勤劳作的温度。劳作也有温度?是身体劳动后发热了、变烫了?

最后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墓园朝拜祖先。这里什么东西是有温度的?墓碑?棺材?尸体?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墓碑和柏树,它们是寄托了后人对祖先的“慰藉”。说这些是追怀祖先,是有温度的,还是牵强啊!落脚在哪儿呢?

“真的,这座村庄的温度,就在这些琐碎的往事里。”这些事情明明是刚刚发生的,怎么就成了往事了呢?“这些温度,有时让我冒汗,有时让我哆嗦,有时让我感觉很温和。”这太奇怪了——明明是七月啊!“这些温度,在我与乡村长久的离散之后,在一个早晨,突然回到了我身上。”前面明明是是七月的夕阳吗?怎么一下子又成了早晨呢?

这篇文章的内容本是不错的,错就错在他要强行置入“温度”这个漂亮的标签,它是亮点也是障碍。为什么要这样呢?为的就是装,装高深莫测。“一座村庄的温度”,最抢眼的字眼就是“温度”,比拟的修辞手法,合理性在哪儿呢?人们不会考究的,它抢眼的光芒成功地障碍了人雪亮的眼睛,写作者就一路“装”了下来。

文中有一句“明亮的田间”“银亮的锄锋”让我想起了“雪亮”这个词,试想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如何还明亮呢?作者就是要强行让它亮起来,就像他要硬行让它有温度一样。

更多写作技巧,请点击购买《兰勇讲作文——素材篇》!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1857777802014902830351&share_relation=d3fdb7e5087f1c4c_1541358021_1&wfr=wx&sfr=app&source=jsbridg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