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酱油的角色也很关键——以于勒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作用谈小说人物设置

(2021-01-23 08:13:07)
标签:

小说

人物

情节

写作

文化

打酱油的角色也很关键

——以于勒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作用谈小说人物设置

兰勇

关于《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主题已经探讨得太多了,今天我们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人物设置。

人们说某人是打酱油的,意在否定其关键性作用。打酱油的人物真的不重要吗?不,于勒就是一个打酱油的,但他很重要。

这个判断你认同吗?在这篇文章中叙事结构有关键性的作用的人物就是于勒,但他并不是此文的主人公,主人公另有其人——菲利普夫妇。于勒在结构性上的作用远大于在主题上的作用。你可能要说用来当作标题的人物怎么就沦为打酱油呢?这正是我要否定的第二点:标题人物未必就是故事的主角。我们且来分析一下。

以于勒来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于勒年轻时荒唐浪费钱财哥哥嫂子无奈只能按照惯例将送往美洲——于勒到美洲后感受了人世艰辛开始奋发感念亲情欲报答成哥嫂的希望——于勒破产失了音讯不敢回家不知情的哥嫂仍把他当成救星——于勒与菲利普夫妇在轮船上相遇被拒绝相认

这是故事的暗线,读者明里的看到的是:

菲利普一家人盼于勒归来——菲利普将败家子于勒送往了美洲(插叙回忆的)——菲利普一家错助于勒的来信终于将二女儿“嫁”出去了——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到游玩与于勒在轮船上不期而遇——菲利普夫妇为了不让于勒再次拖累自己绕着于勒走

这是故事的明线,也是主线。于勒就是一面照妖镜,菲利普夫妇才是要照的妖怪,作者方才是那手持宝镜的人。于功就一个打酱酒的,但他很重要。

试想没有于勒,菲利普夫妇这两个妖怪能现出原形吗?正是随着于勒身世的浮沉,钱财的增减,菲利普夫妇二人的态度不断变化,正是这变化让读者看清他们嫌贫爱富的本性的。

文中的“我”呢?当然也不可或缺——“我”是视角,是硕果仅存的希望,与于勒的作用有所不同。

其他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人物设置呢?是不是凡是有镜子作用的人物就是打酱油的呢?

有。比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是不是一个打酱油的?他可以替换成别的人物吗?显然,这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起到了照亮他人人性深渊的作用,但他是绝对的主角。因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拥有绝对的权威,早就有人当着他的面说真话了。

又如《皇帝的新装》的那个小孩子,也是一个打酱油的,但他同样不可替代,真话必须由他说出来。但与让皇帝的作用有所不同。

《故乡》中的宏儿与水生呢?他们是“我”和“闰土”的现代版,他们代表着未来、希望与“我”的担忧与期待,这份酱油也必须有人来打才行。

《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呢?他正是提着“酱油”来进贡的。他的出现的作用与普通的民众,比如乡邻、胡屠户不同:他代表的是另一个阶层对范进的认可与接纳。他与胡屠户的前倨而后恭、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同,他表面冠冕堂皇、体面讲究、斯文客套、体贴周到,但骨子里同样庸俗、丑陋、下流。同时他的出现更照出范进的人性蜕变的缘由,不过,需要细细品来才能发现。

综上,我们在叙事结构中设置人物应该是讲究的,不是随意的,每个人物的出场都应当是适时的、作用明显的、不可替代的。

反例即去年重庆市中考阅读文章《草根慈善晚会》中的方姨,她的出现时机、所起作用都没有处理妥当。她她的戏份太多、太重,以致喧宾夺主,抢了主人公“草根”的戏,写作者须警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