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伴读:花非花,树非树,人亦花,树亦人

(2017-11-01 08:45:45)
标签:

教育

文化

校园

训练

阅读

花非花,树非树,人亦花,树亦人

——如何构建物与人的“穿越”通道

主持名师:兰勇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7·北京中考阅读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的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 “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的无言的默契。

文类解析

“文学即人学”,无论是直接写人的作品,还是写物作品,最终的落脚点都离不开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与省察。或赋予物以人性,或于物之自然属性中寻找与人、社会相关、相似、相反或互为因果的属性,即可完成物文学属性的构建。

阅读提问

1.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

答:                                                    

2.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

问题:                      

说明:                      

解题要领  

今年第二期我们讨论了如何把握树的自然属性,链接相应的社会属性,从而赋予它们以文学属性。如何建立物与人的“穿越”通道呢?第一题考的就是思维模型还原,第二题旨在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去分析与品析。

参考答案

1.作者的感悟:①默默挺立着朴实的身躯,不懈不怠固守一处绽放自己的价值;②虽然平凡但是顽强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即使无人问津也努力完成人生历程,在奋斗的过程中持守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心怀感恩和爱。

感悟的形成:①在自家的庭院中,连续十年间蒲公英都会和自己特别有默契的相逢,而且是同一处,伴我晨昏;②高中语文老师的和我们探讨理想人生。

这是命题人提供的答案。是有缺陷的。长时间的观察固然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理清文中所涉事物之间的关系:

挺拔的白玉兰雍容是相关因果关系;

婀娜的海棠与“灿若明霞是相关因果关系;

这两种植物之间又是相似关系;

它们与低矮卑微亦能释放似有似无的幽香的蒲公英则是相反关系。

作者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能从中得出感悟。

同学们谈理想:有人“志存高远”有人渴望出类拔萃有人志愿成为“栋梁之材”,它们是相似关系,这些人与老师愿他们成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的“庸常的普通人是相反关系。作者正是利用植物与人的理想之间的相似关系成文的。

2.提问题:

示例一:对蒲公英绽放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帮助:让我能够感悟到蒲公英的品质,更好的理解文章

示例二: 将蒲公英和其他的花进行对比有什么用意?

帮助:使蒲公英的品质精神更加突出

 

自己给自己做支架的树

南生

我一直在想如何写校园中那些榕……

它们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各具特色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谁都不是土著居民,都是一些外来户,是断发削首、刨根断足后被捆着绑着押解而来的。来的时候棵棵在伤悲,个个在哭泣,胡乱地躺在地上,不动也不摇,任人摆布。有的被安排进了花圃,有的被搁置在路,有的被遗弃在厕所边,还有的干脆扔了垃圾堆。但不管在哪儿,它们都能站立起来,不用扶持。

长到一定年龄就会生发出无数的气根来,飘荡在空中,棕色的,像人的胡须,这是一种有长者风度的树。

之所以要长那么多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树冠格外的庞

移栽的榕树大多埋得不深,不用担心会倒,因为它不仅会在根上生根,还会在枝干根。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些根已经长出了地面,估计土层太薄,扎不下去,它遂横向发展。这些长在地面的根,不是根根独立,而是互相缠绕,一盘一盘地自我编织,自我加固。那些长在枝干上的根,有些迎着土地直接有些将枝与枝、干与干相连,都不知是如何汇聚在一起的,用手拉一拉,无论粗细,都很稳固。原来,榕是自己给自己做支架的,不像其他树需要用木条、木棍、甚至牺牲其他树木来为他做支撑。

我不知重庆为何要将绿化树由榕改为银杏,可能是有人喜欢深秋时季的黄吧,或许有人喜欢它的俗名——公孙树,有荫功,是自夸与自矜。银杏树虽好,就是树冠太小,它追求的是一味地向上、向上,身材挺拔,头昂得很高,就不再顾及其他了。榕则不同,即使很小的一棵,很细的干,也要顶一个大大的树冠,有榕的地方就有一席阴凉。树冠大了,曾经的伤痕就被遮掩了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伤像军功章一样地炫耀呢?我们只须分享它的繁华,无需分担它的伤痛。这是一种普通人的哲学:不奢求泽被后世,只追求造福当下。

树是常绿的,不是不落叶,只是悄悄地换防。它的叶太多,密密匝匝的,叶片又小,悄悄地落下,悄悄地融入地下,不像银杏那样要举行一个集体的告别舞会,金灿灿的黄,风来助阵,阳光来伴舞,飘飘撒撒,纷纷扬扬,曼妙无比,可惜繁华之后,则是令人神伤的萧索;也不像黄桷那样毅然绝然,老叶落得整齐,新叶来得凶猛,个中滋味,令人唏嘘。我摸过小叶榕的干枯发卷的叶,硬硬的,像内有骨头。

校园里,黄桷是王者,银杏是贵族,榕是平民,秋枫是农民工,曼珠莎华是隐士,红枫是流浪者,杜鹃是来宾……我们这些老师则

文类解析

写物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写物?如何赋予物以人性以及文学性?这是必须想清楚的。把握物的自然特性是关键,所谓特性,当有其独特性。同时这个独特性还应能人或社会的某种属性相似、相反、相关或有因果关系才妙。这样,物与人的“穿越”通道便建好了。

阅读提问

校园里小叶榕与老师有什么相似点?

解题要领

此题也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发现这类文章的思维路径。

参考答案

校园里的小叶榕的头很小,根基不深,树冠却很大。它是什么来支撑的呢?它的根会缠绕,盘根错节稳固根基;同时气根也会演变成根甚至枝干。小叶榕与银杏、黄桷比起来,虽然普通、平凡,却能荫庇他人。

老师是校园中最平凡者,根基很浅,却能传播知识,播撒智慧,恩泽学子。

(载《读写舫》2017年第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