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家庭教育的力量:来自清华北大的38封家书》
(2022-04-27 19:24:09)分类: 学习 |
想不起当初为啥买的这书,估计是冲着名字吧。美其名曰是冲着“家庭教育”这四个字,可能内心还是隐隐冲着“清华北大”这四个,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如此理想的大学呢,哈哈
一整天时间,看了15篇,算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收获颇丰,虽然很多经验也是众人皆知,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估计少之又少,那就先把暂时的收获总结归纳一下吧,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时光里能时刻谨记:
首当其冲是信任。这可能又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到底是因为孩子本身优秀所以父母敢于信任且放手还是因为父母信任且放手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或许也永远是个谜。但不可否认,如果想让孩子优秀,信任且慢慢放手是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抱着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个想法可能在不少家长心里存着,只是真正操作起来估计大打折扣。以自己来说,可以说一直以来,在教育孩子方面内心都尽可能持着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心态,母慈子孝的时候,我们的对话肯定是和颜悦色、温柔可人的;只是谁都是有情绪的,碰上事情多、烦、杂的时候,特别是时间又赶,比如今天早上,想着让她尽量多睡会儿,直到7点20才叫她起床,“好困好困”是口头禅,不过也算是挣扎着起来了,穿好衣服准备到卫生间洗漱,虽然动作还是慢动作类型,不过也算在做,我就压住内心的焦急。结果小家伙进了卫生间看到昨天晚上分装两瓶的水晶宝宝,两边各研究了一下,再准备把一瓶装到另一瓶,我立马开始提醒,“现在距离到校时间只有20分钟了,我们还要洗漱、吃饭、赶路,已经没时间了….”小家伙不为所动,依旧我行我素,这可直接把我惹火了,特别是脑子里回忆了一遍昨天因为太赶在路上吐得一塌糊涂的悲惨场景,情绪更加难以控制,“我现在倒数,马上放下这个,去洗脸刷牙…”小家伙哪肯听我指挥,睡意还未完全褪去的脸上立马露出无限委屈的表情并开始抗议,“昨天晚上不让玩、现在又不让玩….”听了她的抗议,内心有所撼动,但想到时间紧迫,已经来不及慢慢讲道理了,所以只能继续采取“压迫”方式:“我知道你想玩这个,但事情是要分重要与不重要、急与不急的,现在,你最重要也最急的事情就是马上洗漱,然后出去吃饭再上学。如果继续慢悠悠,我们45分就出发走了,或者你迟到别怪我们。”甩下这句话我就出去晾衣服了。结果我在阳台衣服晒到一半的时候听到奶奶叫小家伙吃饭的声音,看来“最后通牒”发挥了作用。挂好衣服,给小家伙扎头发,又不忘“语重心长”的提醒一句,“我们可以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先做好,如果时间还有多余,那我们还可以去做之前想做又来不及做的事。”小家伙表示同意,不过我内心知道,早上这件事到此为止,但也就是到此为止,明天一切又会重蹈覆辙,印证传说中的那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自我总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比较那些境界、觉悟都更高的母亲,我的所作所为肯定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环节,但对比大部分家长,自认为还是算够耐心的,大部分时间能够尽力做到客观、理性对待。但相比较书中那些学霸的父母,的确还差很多很多。如书中也有个话痨孩子,但对于他的话痨,父母并没有一刀切的阻止,而是让孩子尽可能的把话说完,以此锻炼孩子的口才与思维逻辑,如果有碰上急事,能克制住内心的焦虑,让孩子自主选择自行承担后果。相比较自己,虽然内心也曾提醒自己让孩子自主选择自行承担后果,但往往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又忍不住开始提醒、催促甚至强压,难以真正做到让其独立。
二是对孩子一直保持满满的爱。或许很多家长会反驳,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是的,吃饱、穿暖、怕磕怕碰,这些基本上所有家长都能做到,也完全可以肯定这些行为是爱,但可能这只是“小爱”,更高层次的“大爱”应该是在“小爱”的基础上,再在精神上给予关注,如遇到困惑时给予答疑解惑、情绪低落时予以鼓励、反抗叛逆时给予倾听……用很多父母的话讲,我能看书学习怎么照养孩子,可是孩子不照书长啊…人终究是情绪的动物,面对生活不同的遭遇会有不同的反应,或感恩、或反抗、或温柔、或叛逆,面对孩子的这些反应,如果父母还停留在“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小P孩怎么这么多事”“好好读书就好了还整什么幺蛾子”“你看看别人家的谁就这么听话怎么就你那么不懂事”之类的心态,那么矛盾一触即发,且随着时间的的推移,双方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大,且都觉得自己委屈且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如果父母过于强势或者孩子过于强势,彼此的关系更加会进入到极端的境地。特别是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一般的孩子,在懵懂的年龄,觉得自己本应该最亲密的父母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深深的挫败感可能会让自己走上绝路,也由此让这个家庭走上破裂的可悲境遇。由此可见,孩子的身体肯定需要父母的细心照顾,但孩子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周围人的贴心呵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肯定没有错,但不得不承认,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学习,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按照父母的期待去成长。回想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难道从小都是很听话、很乖巧的吗,我想应该不是吧。记得小诺学培训班的时候我在门口听其他家长闲聊,其中有一个家长就提及在自己的成长中,母亲一直很强势,因为从小强势,所以养成了她看似懦弱的性格,对于母亲的交代不敢有半许忤逆,哪怕心中有一千个一万个不乐意,但在面上都表现出很听话的状态,所以小时候她一直都夸为“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不听话孩子学习的榜样。后来随着她慢慢长大慢慢独立,她开始想尽办法离开母亲的“掌控”,所以找对象的时候从大东北来到我们这南方,而且在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已发展到“现在只要我妈一开口我就要反驳,根本不考虑她要说的是什么”的另一个极端。在一旁默默听着的我也为这个同龄人感到些许悲凉。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想想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好好回忆自己那时候的状态或者自己那时候对父母有什么期许,或许能让我们稍微调整下思路。
三是感恩的心态吧。这种心态似乎在每封信里都有出现,都说孩子是“甜蜜的负担”,所以很多懂事的孩子特别是在长大后,都会无限感恩这些年来父母为自己的默默付出。换个角度,如果父母一直把自己放在牺牲者的位置上,我想,不平等的关系总有一天会出现状况,所以更厉害的父母不会把自己放在牺牲者的位置上,我想更多的也会是感恩的心态。就像一位母亲在信里写的那样“有人为人父母就是苦尽甘来,我却觉得,陪伴你成长的这一路,所有经历过的挫折和难过,现在回忆起来,半分苦涩也没有尝到,反而成了和你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聊起来心中泛起的温暖与甘甜。”依然记得第一次读这段话时内心的感动,即使现在把这些变成电子版,依然热泪盈眶,是啊,陪伴孩子长大的这一路,也是自己作为母亲不断成长的一路,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一起前进的感觉,真好。一直坚定的认为,是孩子柔软了我们的时光、温暖了我们的四季、丰富了我们的生命。因为孩子,夏天不只是酷暑,也有抓知了的快乐;冬天不只是寒冷,也有一起玩雪的美好。所以,彼此怀着感恩的心态,并贯穿我们成长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那么我们的人生肯定会美好很多。
能想到的暂时就这些,那就先记录吧,到时候如果有其他感悟就再来……并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