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要“走出去”?
(2012-06-05 11:23:35)
标签:
走出去全球化中国企业杂谈 |
你确定要“走出去”?
有天晚上和两位老友吃饭,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在香港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人。其中一位是《财富》500强公司的亚太区负责人,另一位是香港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我们几人还在一些香港非盈利机构担任董事。
我们都很幸运,不仅事业有成,还都选择把家安在了香港。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心怀感激,感谢上苍让我们在中国和亚洲发生巨变之时,有幸生活和工作在香港,并因此赶上了巨变带来的诸多机遇。香港和很多城市相比,是一个大都会,对外来人口较为开放,给有意来港工作或创业的人提供的税收和移民政策也颇具吸引力。
定居香港这么多年,我们三人倒也不时返美一趟,因为那儿毕竟还有我们的家人,有我们的朋友。借助网络和国际媒体,我们也在一直关注着美国的新闻、文化、体育和美食。
但是,关注家乡文化是一码事,置身其中就是另外一码事了。尤其是考虑到时代发展的速度,旅居海外的时间愈长,对家乡时事的陌生感就愈强。再回去的时候,感觉有点不能同步,好似半个外国人。你会发现时过境迁,有些事变得更好、有些事变得更糟。有时你会问很愚蠢的问题,有时甚至会犯言语上的错误,因为你已经听不懂一些隐语典故了。还有的时候你听到政客的言论,会感觉自己必定是天外来客。
当然这种情况也并不是美国人的专利。事实上,凡是远离出生地、童年成长地生活时间久了的人,都会受此影响。曾几何时,从总部派驻国外的员工被叫做“expatriates”。二、三十年前,香港的外派员工大多来自英国、美国和欧洲。那时候的外派员工薪酬十分优厚,包括租房补贴、子女入学补贴以及返乡探亲补贴等等。然而,为海外岗位招募的员工在人员构成上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涵盖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而他们的薪酬构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时至今日,“expatriates”这个字眼已经变成了某种历史名词。
如果你问我当年初到香港,是什么让我留下来一呆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多年,我绝对会说“并没有什么”。我根本没有预计或者计划会是如此,我的两位朋友恐怕也会给出同样的答案。事情总是彼此关联,我们只不过灵活运用了各种出现的机会罢了。地利、天时、人和——三者同等重要。
背井离乡虽然有得,但也有失,特别是对父母、兄弟、叔侄、姑表亲情而言,所以并不见得适合每个人。有些人远离熟悉的氛围、语言、风俗、饮食、运动、环境,会感到难以承受的痛苦。
而用都市化、高效化程度都极高的香港来做衡量标准,不免也会产生些许误导。
如果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生活,日常遇到的人恐怕都会比较迂腐——内向而不开放——对外面的世界既不了解,也无兴趣。这对建立友谊和增进相互间的理解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种族偏见和歧视在很多地方仍有市场。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个人“走出去”的难度取决于“目的地”是哪里。我必须承认自己也许是被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香港宠坏了。
我和两个朋友在启动个人版“走出去”时,并无从知晓中国即将迎来历史性的开放,且会从根本上加速全球化的进程。
随着对跨国专业人士需求的巨幅攀升,今天的年轻人可以在比较职业选择时,权衡更多的确定性因素。至于这条路是否真的适合你,则需要慎重地考虑。
最后,为成功“走出去”,你不需要像我和两个朋友那样在外生活这么久。但当心啊,日子会在你乐在其中、努力工作、安家落户的过程中过得飞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