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某报社记者跟我说,她接到一个想通过媒体求助的个案,声称女儿现在“恋爱”了,作为妈妈的她很焦虑,因女儿的心“飘”走了!
个案背景转接到我这,我得知,原来女孩今年高一(15周岁),从初三起,成绩开始下滑,同时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与母亲啥都说了。后来,母亲有一次趁着女儿不在意,偷偷拿上女儿手机查看,找上了“男主角”,并私下与男主角联系上。原来他是一位社会人士,跟自己的女儿已谈恋爱近一年时间,说是恋爱,其实只算是一个挺聊得来的异性相处。这母亲说,在电话里,感觉到这男士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小混混,但始终放不下心,而且女儿好不容易考上了高中,正是紧张的学业期间.......焦虑得不得不找渠道求助。
http://s9/middle/62d21f6fg94098c537098&690
经这位报社记者的“牵线”下,我用文字形式回复求助人的问题。
关心,为何成为一种错?!
或者在许多人的心中,都有一句话:“我爱你,才这样的关心你,为何关心都是错!”最后弄出个吃力不讨好,却把关系越弄越糟!
“爱”这个字,其实内在蕴含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简单来说,都是一种情绪,一种感受。如果,您对女儿的爱,对她来言,是压力,是负担,是一种束缚,甚至是控制她,那就是一种“负爱”,她不需要的爱。但人是情感交流物体,“负爱”围绕着她,当然不舒服,自然会寻找“正(真)爱”。而是,“早恋”、“叛逆”这些标签是给“不听话”的孩子贴上去的,何为“早恋”、“叛逆”呢?换句话来说,到那个岁数才不算是“早”呢?是否不顺从自己意思去做的,就叫“叛逆”?定义标准因各家父母来定的。
越是“付爱”,越令受爱者“窒息”
在我做个案咨询里面,常见一种情况:咨询人常问"我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处理他/她这种问题!"
我常笑说,给钱来做咨询,其实是为了拿“方法”的,那咨询费太贵了,而且我也没多少“招数”跟你的对手“拼”!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是找到问题的源头,也就是导致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而不是来问我拿“武林秘笈”!
想想,这位母亲自己的孩提时代,缺少了什么?除了物质生活,精神上你渴望什么?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吗?是父母对你的关注吗?现在,是否在你的意识里,认为当年你缺少的,现在把女儿当做以前的自己,全补给她了?可想想,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件!以前,你自己可能有好几位兄弟姐妹,父母分散了许多的爱、关注在每个孩子身上。而各个孩子也为了争到父母的爱,各显“招数”!有的可能用学习成绩特别优异,得到父母的夸奖;反之,成绩特别差,在校常惹麻烦;有的可能用身体特别的弱,常病;有的可能用调皮捣蛋,父母对他常指责、打骂,也是一种关注!而现在的孩子不一样,多为独生子女,用外在的自己给内在的自己(儿女)来补偿“爱”,他们会窒息,他们受不了!
我建议这位妈妈:
1、处理任何事情之前,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为何孩子会不听话?后来发展到不与父母说话?心理上称:“与家分离时期”。这是一个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漫长过程。为维护私有空间唯一的方式就是不说话。其实他们已经回答您们了:你不懂我的心!
2、为何女儿会与一位“社会人士”在一起?而不是普遍看到的与近龄的同学谈恋爱?她是否在寻找一份“父爱”?也就是说她想拥有一份:安全的,保护的,依恋的,被百般照顾的“爱情”。那现实生活中,女儿的爸爸在哪里呢?她与父亲关系如何?这妈妈你与先生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3、埋怨、指责、焦虑、控制、干预等,都不能改变事情的发生,反而会让亲子关系弄得一团糟。不知道这位妈妈平时与女儿沟通的模式是那一种呢?A、居高临下;B、平等互诉;C、弱小卑微;D、不理不采,视而不见。
让孩子和我们能友好沟通,过程中,要做到聆听,共情。所谓“共情”包括:①以发问形式了解孩子内心世界。例如:这男孩对你好吗?你喜欢跟他在一起,对不对?为什么呢?②以过来人的故事与孩子分享你的“恋爱史”!不防告诉孩子您当年的情感对话!③永远不能忘记,您才是孩子最好的,最信任的心灵倾诉者,做到这点,要学会说几个字:“理解”,“明白”,“嗯”,“很好”,“相信你会……”
4、生命的意义在于有各样的选择,每个人都渴望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让您女儿,在你的引导下,学会自己选择,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5、别在伤口中洒盐。想想,如果孩子在跑步时,不小心摔倒了,擦伤了手脚并流血,您会马上去拿药水,贴纸,棉纸帮她弄伤口,并会安慰、哄孩子坚强起来,是吗?还是你会马上跑去拿包盐出来洒在她伤口上?同样的,孩子在情感上也会受伤,打开怀抱拥抱她,总比要为她伤口“消毒”好吧!
后叙:“爱”往往成为控制的理由!孩子一天天长大,而父母是否也一天天成长呢?还在用孩子小时候,还不懂得走路,跑步的阶段,常围绕着他们转?学会成功的“分离”,才能得到“真爱”。借着这次孩子谈恋爱,把母女之间关系转危为机,而不是把“关系”推进火坑。
曾有一位好友,也是我的心理学同学,我俩在网上聊天时,他跟我分享一份自身的感受,他说:“我的第一个小孩出生以后,我就买了很多教育小孩的书籍回来看,觉得方法都不错,就跟着去实行。直到我第二个小孩出生以后,就完全改变了我的想法.。孩子满月后,那段时间不够人手,到了晚上我就带小的小孩,和她一起睡觉,晚上喂她奶,连续过了差不多一个月这样的日子。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看到了人最珍贵的东西:每个人都会用他最珍贵的东西来换取生存的条件,你可以叫做“道”,也可以叫做“真我”。人到长大的以后,一生都在追寻最初失去的东西——“寻觅真我”!于是我决定不再对孩子进行教育,除了知识以外,不再教她任何东西,不再对她们有任何的期望和期待。她们能做自己就足够,不要成为任何人,只要她想满足任何人的期待,她都会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我要做的是尽量保护她们,不受到外界的恐吓和诱惑。”
附:更多心理学家在家庭教育的分享文章,请参看《感动,一位好爸爸》、《分享--“家”是最好的心灵御湾》、《父亲的角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