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一个月内,连续发生少女离家出走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为何说是“离家”出走呢?怎么不说是“离校”出走或是“离XX”而走呢?“离家”象征着什么?
因这事,佛山新闻连续几天报道这事件,网站、论坛也不难看到。
http://s2/middle/62d21f6fh8573d4e8d421&690
http://s8/middle/62d21f6fh8573d622e717&690
http://s6/middle/62d21f6fgd29de9928255&690
http://s8/middle/62d21f6fg842fecff1b47&690
http://s11/middle/62d21f6fg842fd59cc33a&690
http://s7/middle/62d21f6fg842fe1cf0d56&690
http://s8/middle/62d21f6fg842fd7575a67&690
http://s13/middle/62d21f6fg843d2910fbdc&690
警方好不容易找到最后一名失踪女孩,却遭到拒绝回家!
http://s16/middle/62d21f6fg842fd738dc1f&690
相信各媒体非常关注这事,佛山电视台、珠江时报、广州日报等分分都来做采访,希望从我这了解这班孩子的心理,他们究竟想什么,也就是她们为何要“离家出走”!
从媒体提供给我的资料我看到这几个少女都有些共同特点:1、处于青春期;2、父母工作非常忙;3、平时与父母很难交心,沟通交流;4、不想读书。
其实,我正想倒过来问,这几个少女的家庭背景似乎都有共同点?例如:1、父母平时习惯性居高临下地与孩子沟通?2、父母习惯性主观地判断孩子所说的一切?3、平时极少与孩子玩成一块,同时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4、夫妻关系如何?有否经常冷战或吵架?5、婚姻是否正处于危机之中?6、父亲是否特别强势?
“离家出走”就是说明“家”给她们有不舒服的地方,她们才有勇气走,宁愿面临着离家后,吃、喝、穿、住等问题,啥办?不是说:家是一个港湾吗?是一个安全岛吗?是一个身心灵放松的地方吗?怎么都离去呢?
站在父母或老师的角度来说,现代的孩子挫折商(AQ)太低了。普遍认为孩子们经不起挫折,都是因为溺爱导致的结果。但我看来,这都是表面的,片面的。溺爱未必就是孩子们低挫折商的主要杀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往往用“要挟”的方法。所谓要挟,即如果你在事情A上不听我的,那么我将剥夺你在事情B上的好处。这样会导致了挫折商扩大化。例如:在没有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规则时,父母一看孩子不听话,就说:你不做完作业,我就不给你去游泳!(当然,游泳是孩子当时的最爱).......类似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好苹果与一个坏苹果捆在一起一样,好苹果很快就被感染也会变坏。假若父母常用要挟手法发展下去,孩子终会形成一个糟糕的心理机制:他们看到一个小问题的产生,立即就担心一个很大的恶果出现,于是对这个小问题非常恐惧。这就是所谓“经不起考验、挫折”。
站在孩子们角度,或直接说,站在这几个少女离家出走事件来看,不单一她们挫折商可能偏低原因,她们往往是面对着无形的压力。随着孩子步入青春期,他们早有自主独立的意识,而家长的思想还停留在他们的孩提时代,物质尽可能地丰富,沟通方式却处于“我说得算...”、“我爱你才对你这样做...”、“我是你爸,我是你妈,听我的没错...”。其实这些都是高压掌控的沟通模式,同时现代的孩子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大,公众压力大---有的老师无意中拿学生与学生之间比较、家长拿谁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来比较。多数孩子处于:申辩没人理解,于是只能走为上计,暂时缓解心中的愤怒、压力!另外,“离家”证明我长大了,我能自主独立,别再掌控我。《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交流不畅是一方对另一方个性的抹杀。.......当你遇到那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常常会遭到“抹杀”,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根本不值一提,在夫妻或父母与孩子等一些特别的关系中,这种行为还可能会伴随着辱骂和毒打,而为维持这特别的关系,被控制者会觉得精疲力竭,并且要忍受心理与情感上的巨大痛苦,连身体也可能受到伤害。.......
我可以说,佛山这几位离家出走的少女,只是一个代表而已,曾想过要离家出走的甚至已经有过“离家”史的何止这几个少女呢!
[标题:回家的孩子,你如何迎接他(她)]
上周五晚上,我司在某居委会举办了一场家长沙龙活动,主题就是近期热门话题---孩子离家出走事件。籍这事有这机会,我采访了现场数位家长,我问到的其中的一个问题,假如你的孩子出走了,现在终于回来,你会怎样?答案多于表示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但也有部分声音说:“怎么总要家长理解、明白他们(孩子)呀?为什么他们就不为我们大人想想...”;还有人说:“要走就走,最好就别回来,不走过不知家的好!”;有一位父亲说:“他有胆就别回来,否则一进门我一条棍子送上去!!.......”
这位父亲说完,全场所有人轰动大笑。这些“笑”声代表什么,不用我多说了。那究竟怎样做呢?
不知各位家长有否想到,多数孩子跨出离家第一步时,内心中是充满斗争,走还是不走?没钱怎么办?吃、喝、穿、住怎么解决?一旦出走了,也会有过无数次念头想回家,却又怕遭到父母的打骂,宁愿选择能逃一时就一时。
不管是孩子主动回来的,还是通过各渠道找到的,不管孩子走了半天还是十来二十天,重见孩子的那一刻,请各位高智商的家长放下所有负面的情绪,比如:抱怨、痛骂、孩子的行为造成自己没面子等等,着重于包容、接纳、欢迎孩子回来、拥抱、简单一句话:“回来就好!”,让孩子感觉到家的温暖。当整个家庭所有成员调整好情绪,平静下来后,以朋友般的关系互相交谈,了解孩子内心真正是怎样想的,包括离家出走前,离家过程。如果在与孩子交谈过程中,家长发现自己有不对的地方,我鼓励家长首先主动道歉,孩子自然也会有自省的能力。多分享自己可能做得不好不足的地方,反而会让“离家出走”事件把亲子关系转危为机,把孩子拉一把,走好走正。
[标题:孩子有问题,家长先自省]
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会有一种显著特征---叛逆!
孩子之所以叛逆,并非是一定要和父母对着干,而是尝试感觉自己的力量,是试着为自己的事情做主,为给自己争取更多更独立的空间。如果父母懂得尊重他们,而不是采取主观的态度,甚至经常谴责孩子,强迫孩子改变,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行为:离家出走、逃课、抽烟、喝酒、厌学、拒绝与父母沟通、自残自杀等等。
很多孩子没有学会直接表达感受,尤其在青春期,因为他们总想所有事情自己搞定。美国家庭治疗大师SATIR说过: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孩子情绪平复了,自然能倾听道理,父母的不同的看法、观点。换句话说,成熟的父母不会第一时间马上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改变他们的行为,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假如父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就没必要做出过分的举动。
以上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看法。
附:随着媒体的采访,我曾提过事情及时报道的同时希望尽可能低调处理,以免引起共鸣,造成“羊群效应”。反而应该多与教育部门沟通,属于学校部分、家庭部分的如何做好心理辅导,这才是负责任的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