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胶东花饽饽从“2D”变“3D”

(2011-12-24 10:06:17)
标签:

杂谈

胶东花饽饽从“2D”变“3D”

胶东花饽饽从“2D”变“3D”

 

    水母网12月24日讯(YMG记者孙楣涵)  在胶东地区有这么一个传统习俗,每遇上喜庆的日子,像过年、结婚、孩子过百岁等,家家户户都要蒸花饽饽。在牟平区王格庄镇集口山村,57岁的王志香制作的胶东花饽饽,其制作技艺,2010年,已被牟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志香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志香将平面的饽饽花改进为立体的花鸟图形,结合现代实用工具和自配颜料,采取印、捏、镶、滚等手工加工制作的花饽饽表面光滑,面料硬实,色彩鲜艳,造型栩栩如生。

    一个6斤花饽饽能卖188元

    “面酵快开了,一会就能把面拿出来揉了。”来到王志香家,她正准备蒸花饽饽。炕中央放着一个大面板,周围摆着面盆、面瓢,还有一些用面做的五颜六色的花草和小鸟。大炕的边上搁着昨天刚做好的花饽饽,正被白包袱仔细地蒙着。“这是‘喜鹊登梅’,这个叫‘龙凤呈祥’。”她轻轻地掀起白布,让人眼前一亮。这些饽饽,又大又白,上面点缀的花鸟,色泽亮丽、立体饱满、栩栩如生。

    “蒸花饽饽是咱胶东地区的特色。每逢春节前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包包子、做花饽饽。”王志香介绍,过年做花饽饽是老辈子留下来的传统,有全家团圆、日子兴旺、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花饽饽的样式有“团圆饽饽”、“五福临门”、“枣饽饽”和“圣虫”等。其中,“圣虫”是过年时存放在馒头缸里的,可保丰收;“枣饽饽”是用来供奉先人的,表达了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愿望。

    “花饽饽不仅过年时做,像结婚、搬新家支锅,小孩过‘百岁’等也蒸花饽饽。”说起花饽饽,王志香有说不完的话:“这些是结婚用的花饽饽,结婚是人生中最大的事,对花饽饽的要求自然也高,经常做的样式有‘富贵牡丹’、‘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寓意着喜上眉梢、多子多福、生活红红火火。”“饽饽的重量也是有讲究的。”王志香介绍,一般小点的花饽饽重1斤6两或1斤8两,每个60元-80元;大的花饽饽重达6斤,188元一个。

    “小孩来到世上,第一次剪头比较隆重,做长辈的也要给孩子做花饽饽,寓意好。”说着,王志香拿出以前做的花饽饽的照片给大家看,上面有鸡、葫芦、刺猬、桃子等。她说,小孩“剪头”时,一般是奶奶做一对鸡,姥姥做一对鸭,寓意是“奶奶送对鸡,姥姥还对鸭,小孩活到九十八”。小孩“百岁”也做花饽饽,为庆祝小孩来到世上一百天,所做数量为99样,形式为鸡鸭等动物以及苹果、凤凰、葫芦、蝙蝠、刺猬等。

    花饽饽从“2D”做成“3D”

    估计时间差不多了,王志香掀开面盆上的盖帘,用手按了按说:“面好了。”接着,她往盆里又和了些面,使劲地揉着。“一般过完小年,就该准备蒸饽饽了。”王志香说:“过年时,每家都会蒸20个大饽饽,因为老辈人有个讲究,过年的饽饽要吃到二月二龙抬头。”王志香把揉好的饽饽用白包袱蒙起来,开始醒饽饽了。她继续说:“今天蒸的是‘结婚’饽饽,农村的大锅一次只能蒸4个。”

    王志香是从结婚后开始做花饽饽的,至今已做了30多年。她从小时就看着母亲做,结婚后,空闲时就自己琢磨。“我觉得,自己现在做的饽饽比母亲做的漂亮。”王志香自豪地说,“母亲做花饽饽时,只是简单的用剪刀剪出个平面的花贴在饽饽上。饽饽花的颜色也很单一,只有紫红色。”约摸着饽饽醒的时候差不多了,她边和大伙说着话,边开始烧火蒸饽饽。

    “做花饽饽最关键的就是做饽饽上的花,现在技术先进了,饽饽花的样式比以前多、色彩也更丰富了。”如今,王志香从杂志、电视中一看到漂亮的花样,就开始模仿,把母亲的饽饽花从平面的发展成了立体的,实现了花饽饽由“2D”到“3D”的转变。在传统技艺的传承基础上,王志香开始追求花饽饽的形似逼真和立体形象。

    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层层绽放、娇艳欲滴的玫瑰后,王志香就在想,她要把玫瑰花做到饽饽上。为此,她特意坐车到牟平区的花店里看玫瑰。回家后,凭着记忆一点一点摸索。在做花饽饽时,她采取了传统手工揉面技艺,结合现代实用工具和自配颜料,用印、捏、镶、滚等手工制作将饽饽做到表面光滑,面料硬实,色彩鲜艳,造型栩栩如生,雅俗共赏。“过年蒸的饽饽,饽饽花的颜色都是用蔬菜榨汁来染色的。”王志香介绍,菠菜汁可以染绿色的叶子,紫甘蓝、西红柿、鸡蛋黄可以染花的颜色,做出来的饽饽既美观又绿色天然。

    饽饽快蒸熟了,满屋都弥漫着饽饽的香味。等饽饽凉了以后,王志香摆出之前已经精心准备好的饽饽花,熟练地在饽饽上一会贴,一会插,不到40分钟,四个花饽饽就成形了。

    “饽饽花得用凉水调的生面做,不用蒸,风干即可。为了使饽饽花不干、不裂口,还要涂上香油。”在插花边时,她毫不保留地介绍自己最后的独家秘方:“做花饽饽的最后一步很关键,为了使花看起来颜色鲜艳、有光泽,要将香油和蛋清调和,用毛笔刷在插好的饽饽花上。”

    会的人越多越不怕失传

    “现在做还行,再过几年恐怕真的做不动了。”做完4个花饽饽,王志香一身疲惫。对57岁的她来说,体力一年不如一年。现在,王志香又把这传统技艺传给了女儿:“这是咱们胶东的特色,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失传了就太可惜了。”

    经过30多年的打磨,王志香练就了一身过强的手艺,在乡邻四舍已是名气远扬。对有一些慕名前来学习交流的村民、邻居,王志香会毫不吝惜的把自己的技艺教给他们。她很欣慰地说:“会的人越多,越不怕失传啊。”

    “下一步,我们打算创办一个以牟平花饽饽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培训班,不断培养传承人。”牟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葛笑蕾表示,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据了解,受现代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牟平花饽饽已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年轻一代喜爱制作面塑的越来越少。一代代颇有造诣的面塑艺人相继去世,但他们精湛技艺却并没有被完整地继承下来。对学者和艺术家来说,面塑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备受爱护,但是“人亡艺绝”的现象却无法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塑也减弱了它弥足宝贵的浓郁乡土气息,牟平花饽饽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

    2010年,牟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王志香的胶东花饽饽传统制作技艺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志香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正在准备将胶东花饽饽的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牟平区非遗保护中心还为此制定了“五年计划”:2011年,开展普查工作,摸清牟平花饽饽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在全区的普及范围、花色品种、传承人现状等全部情况。2012年,保护老艺人,积极申报各级名录,对老艺人实行重点保护。2013年,开展传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2014年,举办展览、展示活动,不断培养传承人,不断提高牟平花饽饽的制作技巧和社会影响力。2015年,进一步挖掘整理,编辑出版《牟平花饽饽艺术》一书,图文并茂的宣传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五年计划”预算经费约50万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