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个税法”今起实施 烟台88万工薪族免缴个税

(2011-09-01 11:30:40)
标签:

杂谈

    9月1日,是一个让工薪阶层兴奋的日子。从这天起,烟台有不少市民不用再缴个税了!

    “一个月能省掉上百元,可够一个周的菜钱了”“一个月少拿三四百元,可以够三个月的水电煤气费了”……个税免征额调至3500元之后,对市民影响几何?8月30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市民们纷纷表示,在通胀压力之下,个税调整后省下的钱可以改善生活,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统计:烟台有88万工薪族不用再缴纳个税

    有多少工薪族9月份不用再缴纳个税?记者了解到,根据去年10月份已实行全员全额明细申报企业和纳税人的数据显示,在本次政策调整前,每月未达起征点人数为634601人,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政策调整后,每月未达起征点人数为887140人,未达到起征点人数每月将增加252539人。

    同时,烟台的个税收入随着纳税工薪族的减少而有所下降。在政策调整前,全市每月缴纳的个税为63860559.17元。根据测算,政策调整之后,每月缴纳的个税为19712478.35元,每月将减少个税44148080.82元。

    值得工薪族们注意的是,一般企事业单位的在9月份发放的为8月份工资。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执行修改后个人所得税法有关问题的公告》,对于这个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政策衔接问题,税务总局已于8月5日下发关于贯彻执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46号),其中规定,按照“实际取得”收入时间执行新标准。对此,税务部门专家解释,根据税务总局这一规定,8月份工资9月发放可按3500元新标准扣除费用。

    工薪族:月入8000元减税最多,可省480元

    “一个月能省下二三十元钱,虽然不多,但是够我回老家的一趟车票钱。”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的刘潇告诉记者。今年24岁的刘潇刚参加工作四个月,当她看到个税免征额调整的消息之后,仔细算了一笔账。扣除三险一金,她每个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在个税免征额未调整之前,刘俊每个月需要支付(2500元-2000元)×5%=25元。而在免征额调整之后,他的工资则在免征之列。“免征额调整之后,我就不用缴纳个税了。”刘潇说,“这相当于每个月省下了25元钱,可以够我每个月回威海老家一趟。”

    这次个税调整,最“沾光”的要数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的工薪阶层,市民韩军就是其中之一。扣除三险一金,韩军每个月的收入在8000多元。个税免征额未调整之前,他每个月需要支付(8000元-2000元)×20%-375=825元。而在免征额调整之后,他每个月需要支付(8000元-3500元)×20%-555=345元。由此算来,他每个月少支付480元。“这480元,足够我女儿上半个月的幼儿园的费用了。”韩军说。他告诉记者,月收入在8000元至1.25万元的工薪族,比其他等级的工薪族少交得最多,属于最受惠的一个群体。

    个体户:前8个月按“老规矩”,后4个月享受新规定

    看到个体户也在税法修改的范围之内,在三站批发市场做生意多年的张红旗特别开心。他自己算了一下———全年总收入为6万元,除去员工工资、水电费和租赁费用,全年纯收入在45000元左右。

    根据修改后地税法规定,张红旗缴纳个税需要分步进行。首先,他需要计算前8个月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全年应纳所得额×税法修改前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8/12;第二步,计算后4个月应纳税额:后4个月应纳税额=(全年应纳所得额×税法修改前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4/12。最后一步,全年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后4个月应纳税额。由此来计算出,前8个月应纳税额=(45000×30%-4250)×8/12=6166.67元;后4个月应纳税额=(45000×20%-3750)×4/12=1750元。全年应纳税额=6166.67元+1750元=7916.67元。

    而月收入1万元的个体户,年收入为12万元。按照以前的标准,全年应缴纳个税19050元;调整后,全年应缴纳个税12550元。两者相差6500元。

    业内人士表示,年应纳所得额60000元以下的纳税人平均降幅约40%,最大降幅57%,享受的减税幅度较大。

    过节费福利费如何计征个税

    社会保险费与公积金、过节费、福利费、年终奖这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项目究竟如何计征个税?相关专家31日进行讲解与点评。

    第一种:社会保险费与公积金

    按照我国现行税法,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先扣除按照国家和省级地方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和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后的余额,依法计算缴纳个税。

    第二种:过节费

    根据我国的现行税法,过节费应该属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全额计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税。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介绍,过节费是由于受雇而获得的收入,属于工资、薪金所得,应该计入个税税基。

    第三种:福利费

    究竟哪些费用属于免税的福利费呢?根据个税法实施条例,福利费,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根据相关规定,上述生活补助费,是指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给纳税人本人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难,其在职单位按国家规定从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向其支付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此外,相关规定还指出,超过国家规定比例或基数提留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补助;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单位为个人购买汽车、住房、计算机等不属于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性质的支出,不属于免税的福利费范围。

    第四种:年终奖

    年终奖也就是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

    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对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税计税办法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计税办法为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再将全年一次性奖金据已确定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税额。

    此外,根据政策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全年一次性奖金这种计税方法对每个纳税人只允许采用一次。

    据新华社

    全国6000万人今日起免交个人所得税

    1600亿元藏富于民,缴纳个税的工薪族只占8%以下

    今日起,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8%下降到8%以下,从而使个税纳税人数由现在的约8400万锐减至约2400万。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个税减税来看,受益者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减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我国目前急需拉动内需的情况下,尤其重要和必要,会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

    4000元月收入大多免交

    据了解,1994年以来,个人所得税法先后经历了5次修订,这次是第五次改革。专家强调,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对普通职工来说,最大的变化在于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3500元指的是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到手工资,实际上,工资收入在4000元左右的职工大多能免交个税。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含)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前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无论税款是否在2011年9月1日以后由扣缴义务人申报入库,均应适用税法修改前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减税不会导致物价上涨

    对于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厦门大学财政系主任陈工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首先,对国家来说,是税收收入的减少。根据财政部税政司的预测,此次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调整,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全年税收减少1600亿元左右。其次,对纳税人来说,特别是中低收入的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税负减轻。这次个税改革的受益对象主要是月薪在4000-8000元这些人。”

    他还认为,由于个人所得税是每个月都直接代扣的,年终再汇算清缴,因此,减税的数量从整个国家来看数额较大,但从每个人来看,也就从几十元至千元左右,所以对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个税的减税不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无论此次个税改革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个税改革的推进让中低收入者获得了真正的实惠。曾提出提高个税起征点建议的律师董正伟则称,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不意味着国家财税收入必然减少,普通公民增加的收入必然转化为社会消费,在商品和服务交易中转化为新的税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YMG记者 孙淼

    据人民日报
水母网http://news.shm.com.cn/2011-09/01/content_3574049.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