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烟台在省内首创社区戒毒模式,并在全省推广。烟台每年投资1.5亿元,支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芝罘区13个街道全部设立戒毒康复办公室,其中3个街道办事处被国家列为社区戒毒示范点。两年来,从戒毒所出来的戒毒者,进入社区戒毒康复室,虽无强制措施,但无一复吸,记者昨天走访了解到,大多数人都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用于保存阳性尿检的冰箱,两年来从未启用

阳性尿检就放在这里冰箱里
昨天,记者来到芝罘区东山街道办事处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一进门就看到墙边的一个小型冰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要尿检呈阳性就会保存在这个冰箱里,用来作为证据的。2009年成立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后就买来了,到现在只用来存放尿检器具。“这就意味着,从尿检中从未发现有复吸者。”
东山街道辖区内,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40名,其中纳入社区戒毒的2人、社区康复的15人、超过3年以上康复人员15人,在押吸毒人员8人,分4色管理,依次为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纳入社区戒毒管理者,不能离开街道,每个月都要来尿检,一年不复吸,转入黄色管理,第一年2个月尿检一次,第二年3个月尿检一次,第三年半年尿检一次。三年无复吸现象,就不再定期进行尿检,社区工作人员也不会经常打扰,主要靠家属监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9年有了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以后,所有尿检都正常,无一例复吸者。
吸毒者大都有强迫症和抑郁症,需心理疏导
“感觉有人在监视我、谈论我。”“一阵阵恐惧或惊慌。”记者看到吸毒人员填写的心理调查问卷,一位戒毒者的答案很偏激,问卷最后,心理咨询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他正遭受极大痛苦,需立即救治。”
工作人员说,从戒毒所回归社区之后,戒毒康复工作人员都会请专家为吸毒者的心理健康把脉。“烟台山医院心理咨询专家出了一份心理问卷,他们做完之后,我再送给专家分析,结果所有的戒毒者都有轻度甚至重度抑郁症、强迫症、恐怖、敌对等现象。”
“我们会约戒毒者来进行心理咨询,帮他们适应社会。”工作人员说,也会约见戒毒者家属,疏导他们正确对待戒毒者,给他们一个宽松舒适的家庭环境。
吸毒史是“不能说的秘密”,只有戒毒工作者和家人知道
“戒毒者最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所以我们为所有人保密,只有戒毒康复工作者知道这个人有吸毒史,大部分家属也知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戒毒者的吸毒史是严格保密的,就是偶尔去走访周围邻居,也决不提吸毒的事情。
考虑到戒毒者身体虚弱,东山街道和幸福街道办事处,都为戒毒者设立了跑步机等康复设施,但是很少有戒毒者来参加。“他们怕被特殊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他们就不再把戒毒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创业、就业培训,推荐工作,办理医保时,我们让他们感觉到是跟普通居民一样的。
“有的人已经结婚生子,有的人也已经上班工作,都过着正常的生活,吸毒那一页已经彻底翻过去了,不希望有人提起、有人打扰,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戒毒。”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戒毒案例】
80后年轻父亲进了戒毒所
至今还未见孩子啥模样
柳某是来自西部地区的打工者,2006年与妻子来到烟台打工。
柳某经常去跟几个老乡一起喝酒,老乡中有几个是吸毒者,在他们的诱惑下,柳某走上了吸毒的路。为了弄到钱,柳某打起了贩毒的主意。
后来柳某主动到公安机关自首,柳某被判刑后,妻子回了老家,生下来第二个孩子。柳某至今还在戒毒所强制戒毒,还没有见到孩子的模样。民警告诉记者,柳某在戒毒所内表现良好,从进戒毒所,十分配合治疗,再也没有复吸过。
母亲跪求民警把儿送进戒毒所
现在儿子做厨师生活很健康
兰某曾经是一家酒店的经理,后来因染上毒瘾无心经营酒店,妻子多次苦劝无果后离婚。
70多岁的母亲给民警跪下,求他们将儿子送进戒毒所。民警与戒毒所沟通联系,告诉他们兰某的家庭情况,戒毒所最终接收兰某。
兰某被强制戒毒后,又依法责令他在社区戒毒3年,目前身体逐渐康复,毒瘾已经解除,3年没有复吸。他现在已经到一家酒店从事厨师工作,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YMG记者杨春娜
水母网链接:http://news.shm.com.cn/2011-06/24/content_3512528.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