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烟台市民外出就餐看“指数”

(2011-06-16 11:00:00)
标签:

食品安全

就餐安全指数

餐饮单位

烟台

杂谈

烟台市民外出就餐看“指数”

饭菜多安全  一看就明白

烟台市民外出就餐看“指数”

 烟台餐饮单位推行“就餐安全指数”


    市民外出就餐,大都会考虑找家更放心、更安全的餐饮单位,那究竟如何判断饭菜安全系数呢?今日,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创的“就餐安全指数卡”开始在全市餐馆推行。市民今后到餐饮单位就餐,可首先看餐桌摆放的“安全指数卡”,便知餐饮单位的饭菜安全系数到底有多高。

餐饮单位必须摆放“就餐安全指数卡”

即日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首先对全市500平米以上的餐饮单位进行餐饮安全系数评定,并发放“就餐安全指数卡”。下一步,将逐步推广至全市14628个餐饮单位。“届时,每个餐桌必须摆放‘就餐安全指数卡’桌牌予以公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科科长任震军说。
    昨天上午,记者看到了“就餐安全指数卡”,形状类似于饭店餐桌摆放的餐牌。根据就餐安全指数高低分为三个等级,分别用金牌、银牌、铜牌标示表示。正面标注有餐饮单位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从业人员、日常管理、食品原料五项指标的具体条款,均用卡通形象表示。得分超过本条款分值50%的为亮色,得分低于本条款分值50%的为暗色。
    “就餐安全指数卡”的背面标有餐饮食品安全承诺书和主要食品原料栏。“就餐安全指数卡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填写,食品原料公示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督餐饮单位填写。”任震军说。

“就餐安全指数”现场评定

什么样的餐饮单位可以评定安全指数,怎么评定?对此,任震军介绍,凡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单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在3个月内对其进行“就餐安全指数”评定。至于评定内容和范围,任震军表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餐饮单位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从业人员、日常管理、食品原料等5个大项、25个小项进行量化考核。餐饮单位建筑布局主要检查厨房面积、凉菜专间、加工场所、地面排水、墙壁门窗。设施设备方面的检查包括食物的冷藏冷冻、消毒保洁、清洗设施、工具容器以及废弃物的暂存。从业人员的考核包括:人员的健康查体、从业人员的培训情况,是否将生熟食物分开以及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卫生和操作习惯等。日常管理一项,则对采购记录、采购发票、砧板、各类水池、刀具、冷藏柜、库房、加工区域、食品容器的标识,库房管理标准以及是否有分类加工蔬菜、肉类、水产品类砧板、刀具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所有考核结果都将填写到“就餐安全指数卡”,同时,餐饮单位必须在“就餐安全指数卡”背面对正在使用的主要食品原料进行公示,并对本单位食品安全进行承诺。
    “评定方式将由食药监局按照《烟台市就餐安全指数评定标准》现场评定,并有详细的指数评定原则。”任震军告诉记者,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从业人员、日常管理、食品原料五项指数满分均设定为10。每项指标得分6.0-7.0获一枚标识为S3的铜牌,7.5-8.5获一枚标识为S2的银牌,9.0-9.5获一枚标识为S1的金牌。
    五项指数由高到低分别是5S1、4S1、3S1、2S1、S1;5S2、4S2、3S2、2S2、S2;5S3、4S3、3S3、2S3、S3。最高为5S1,最低为S3。每项指标得分低于6.0的不获奖牌,列入监管黑名单。市食药监局负责组织4S1及以上就餐安全指数评定,县市区食药监局负责3S1及以下就餐安全指数评定。“对列入监管黑名单的餐饮单位,各级监管部门将增加监管抽查的频次,重点检查,重点监管。”任震军说。
 每年6月份可提出升级申请

记者了解到,安全指数等级评定后将进行升降管理。已被评定“就餐安全指数”的餐饮单位每年6月份可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升级申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对其进行重新审核评定。评定4S1以上的由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转报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同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建立辖区内餐饮单位投诉举报档案和日常监管情况档案,记录“就餐安全指数”管理的餐饮单位违法违规情况和投诉举报内容。对具有违法违规情节或累计投诉较多的餐饮单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根据《投诉举报档案》《日常监管档案》适时做出指数降级处理。记者高少帅 通讯员 任震军

水母网链接:http://news.shm.com.cn/2011-06/16/content_3502388.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