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手术现场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穿着二三十斤的铅衣,在X射线的照射下手术十几个小时,治疗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血管狭窄、超急性期脑血栓冠心病、二尖瓣狭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等疾病。这几天,记者几次走进烟台山医院介入医学科X射线手术室,探访这一特殊科室的手术过程。
穿20多斤盔甲,站近4个小时
前天下午1点45分,记者走进烟台山医院介入医学科时,孙殿敬大夫正准备穿防辐射服。孙大夫先是套上一件蓝色的马甲,然后又将“围裙”系在腰间,最后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铅“围脖”套在脖子上。
“我穿的这件是分体式的,有20多斤重,也有连体式的,根据含铅量不同,重的有30多斤。我一般习惯穿薄一点的,不然穿着这身盔甲站上4个小时,实在是挺难撑的。”孙殿敬说。
不仅是医生,护士也得穿这样的“铅衣”,手术时,她们得随时待命,给大夫拿导管、递药物。
手术前,护士长李红霞也将“铅衣”换上,她的盔甲是紫色的。“手术期间,只要进手术室,就得穿上这个,手术时的X射线对人体影响很大。”李红霞说。
孙殿敬告诉记者,身上的“铅衣”主要是来保护甲状腺、肾上腺、睾丸等部位,像四肢等部位就顾不得了。
造影一个小时,照了12.5分钟X光射线
2点15分,手术正式开始,监视器前的柳海华大夫告诉记者,CT显示,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现在先给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看患者颅内是否有颅内动脉瘤。
记者看到,手术过程中,孙殿敬大夫一只脚控制着X光的曝光时间,手上则控制着从患者大腿根部动脉处插入的导管。每隔几分钟,孙大夫就会回到检测室,观看造影。
齐卫东大夫告诉记者,手术前对病人进行了局部麻醉,在患者大腿根处开了个约2厘米长的口子,导管从这里输进去。流入颅腔内的动脉主要有4条,要对每一条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
3点过5分,血管造影显示,在患者颅内有一圆形动脉瘤,需要立即进行动脉栓塞手术。
全脑血管造影结束,孙大夫从手术室出来时,指针刚好指向3点15分,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仪器显示X光射线的曝光时间为12.5分钟。众所周知,平时去医院拍X
光片时,会有辐射,而拍次X光片的时间为零点几秒。
一年手术1000余次
由于发现了动脉瘤,要立即进行栓塞手术,趁着麻醉科给患者进行全麻的空当。孙殿敬大夫将“铅衣”脱下来透了透气。记者看到,孙大夫穿在铅衣里面的背心已经湿透。
孙殿敬说,做栓塞手术时,需要将微导管从患者的大腿根部输进去,然后将微型弹簧圈顺着导管输送到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将流向动脉瘤的血液堵住,使动脉瘤不会破裂、压迫外壁。像5毫米的动脉瘤,需要五六个微型弹簧圈,若是动脉瘤与血管连接处较宽,微型弹簧圈会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往里面放支架,手术就会比较复杂。
根据经验,手术将持续两个小时,X光射线的曝光量在30分钟左右。孙大夫告诉记者,他一年大约要做1000多例手术,记得穿着“铅衣”在手术室里时间最长的一次是6个多小时。
介入科医生白细胞数普遍不足4000
由于长期在有辐射的条件下工作,烟台山医院介入科的3名大夫和3名护士的白细胞数量普遍不足4000,而白细胞的正常值在4000至8000。
“上次查体的时候,我的白细胞在3000左右。”护士长李红霞说。
按照医院的安排,刚进医院的护士不会被安排到介入科来,因为有辐射,会影响到以后的生育。
“一般都是结了婚、生了孩子之后才会到介入科工作。也没什么想法,每个科室都需要人吗。”护士杨建芳说。
护士还有所选择,而介入科的医生因为专业就是这个,因此从一进医院,就在介入科。像孙殿敬和柳海华在介入科已经干了20多年,每次手术都在有辐射的环境下进行。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介入科的男医生的孩子大都是女孩。“出去开会时,我们也私底下进行交流,结果发现,大家的孩子多是女孩,我们开玩笑说射线都把Y染色体杀死了。”孙殿敬说。
除了受到辐射,由于工作时穿着“铅衣”,许多人患有腰腿病。
“穿着‘铅衣’,跑来跑去,实在是压得腰疼。”李红霞说。记者了解到,介入科的大夫和护士不少人腰椎间盘有问题,有的还患有静脉曲张。
解除患者痛苦是一种快乐
下午5点30分,手术顺利结束。走出手术室的孙殿敬一脸疲惫,他要先去洗个澡,冲冲身上的汗水。
“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人身体的危害很小。因此,现在不少人选择进行这样的手术。比如说今天患者的颅内动脉瘤,放在以前,需要开颅,即使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恢复起来也需要很长时间。”孙殿敬说。
虽然手术时会受到辐射,但介入科的医生们没有退缩。“作为医生,就是要治病救人的,每次成功地进行完一次手术,我们都很快乐。”介入科的医护人员说。
YMG记者 陈潇 摄影报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