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时评:北大推荐制,怎么就“折腾校长和学生”了

标签:
少儿北大中学科学人才观北京晨报杂谈 |
分类: YMG时评 |
“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方向是对的,但在操作上‘折腾校长和学生’、‘涉嫌炒作’。”日前,北京一位示范高中知名校长,对北大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和刚刚公布的学校名单提出质疑,北京部分知名中学校长都有类似看法。(11月5日《北京晨报》)
诚然,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肯定存在一些操作细节上的不足,但整体而言,瑕不掩瑜。因为,北大的出发点,是为了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恰是多元社会的科学人才观体现。一些中学校长以偏概全,上纲上线,充斥着很多“酸葡萄”的意味,很值得商榷。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宗旨和原则,就是为了给那些偏才、怪才提供一条继续深造、脱颖而出的人性化途径和通道,其建立实施的基础就是公平、公开、公正。无论多么有名的中学,只要秉承此种理念,坚决按照北大设置的推荐标准,确定学生名单,那就是一种堂堂正正的教育遴选行为,无论面对何方神圣的垂询和质疑,都可以坦坦荡荡、义正词严,哪有什么“折腾”之累?
一些校长之所以发出“折腾”感慨,本身就充满了潜规则的暧昧。因为,在一些校长眼中,所推荐的学生,并非是唯才是举,而是唯家境和家长是举。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差不多,父母权势差不多,受推荐名额有限的影响,究竟如何推荐,他们可能左右为难,不知所措,最终结果往往是,无论推荐哪一个,都会受到另一方的质疑甚至发难。因此,学校心里只能一个劲埋怨:北大的名额太少了。而对于那些根本得不到推荐资格的学校而言,自然会生出更多的腹诽和不满,因为,在现实的教育生态中,北大推荐制已经不仅是一种育才、选才的制度,更多的是一种中学面子和形象。
北大在全国学子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无需赘言。如果说北大想利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博名出位,难以令人信服。一些校长对北大确定的中学推荐名单颇有微词,恰恰折射出他们功利心和嫉妒心强盛,这亦是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沉疴和悲哀。
实际上,广大中学首先明白一个道理,他们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是仅仅为北大服务。因此,无论北大是否给予中学推荐制的资格甚或说荣誉,有关学校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要尊重规律、因材施教,不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如此,才不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洁和伟大。YMG记者 丛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