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时评:“无水日”的思考

标签:
烟台制度管理难以估量城市供水门楼杂谈 |
分类: YMG时评 |
“没有水一天都不行。”
正如拿着大桶小桶前来供水点免费取水的市民感慨的那样,水之可贵,在无水可便捷使用的时候最能体会得真切。
昨日下午3点,烟台两大中心区域迎来48小时停水,这两个“无水日”,将留给我们一些思考。
其一,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说实话,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不是什么新话题了,今年初,西南几省持续的特大旱情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缺水的可怕,作为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源,一旦出现危情,其造成的现实影响难以估量。
有水当思无水时,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停水两日的体验,可能只是有点不大不小的麻烦,但一旦有序停水变成突发断水,其危急程度就难以估量了。这场停水,除了让我们生发出应急的“小智慧”,更应激起全民节水的“大意识”。
其二,烟台亟待完善第二水源地。
开建于1958年的门楼水库已经有50多岁的“高龄”,受条件所限,工程建设遗留问题在逐渐凸显,此次的除险加固也是出于保护的需要。作为烟台市最大的水库和胶东半岛的大型水库之一,门楼水库的多次整修、增容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区供水紧张的矛盾,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城市供水需要而言,单一的水源地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烟台的需要。
作为城市公共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原系统的稳定可靠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依托单一水源为城市供水系统服务,很难保障在出现危机情况时从容应对,此前发生的哈尔滨停水事件就是一个现实教训。让市民安心的是,如今,这个措施也已经是主管部门案头的重要工作,来自门楼水库管理局的信息闲适,随着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的开工建设,未来门楼水库将形成当地水与客水联合调度“双保险”的供水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渴”烟台。
其三,用停水日催生制度管理。
一个资料显示,2009年开展的全国青少年“留住一桶水”活动节水超过31万吨。数字背后,是人们节水意识的培养得到了有益的刺激。
我们需要这样有益的“刺激”。为此,是否可以考虑,在每年已有的3月22日“世界水日”的基础上,能否升级或倡议一个公众“无水日”,在不影响公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让人们切身体验水危机带来的现实影响。
当然,目的并不是造个节出来,而是通过类似的有效途径催生严格规范的制度管理,真正从机制上加强水资源管理。如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投入、加强设施维护升级、鼓励用水大户企业参与推进研发节水工艺等等,毕竟,行之有效的举措比盲目停水做“实验”要有效得多,用道德呼吁出完善成熟的制度管理,那才是公众齐参与“备战停水”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