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岁,花一样的年龄。当同龄的孩子腻在父母怀里撒娇,享受母爱时,他却主动接起照顾母亲的责任,精心尽力地伺候。
九岁,正是天真烂漫时。同龄的孩子尽情玩耍着,充分享受童年美好时光,他却无权去消受,而是用双肩扛起生活重担,成了家中“顶梁柱”。
九岁,他用稚嫩的双肩为母亲、为整个家庭撑起一片天空。
昨日,记者在招远市毕郭镇杨格庄完小见到了这个年仅九岁的男孩———徐飞飞。他一副瘦弱的样子,衣着虽旧但整齐洁净。与同龄孩子完全不同的是,他幼稚的脸上有着几分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稳重。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徐飞飞5岁那年,父亲因病撒手而去,留下了他和患小儿麻痹症的妈妈相依为命。由于妈妈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邻居们都说:“唉,天塌了,留下这孤儿寡母的可怎么过啊?”
“去世”的含义,5岁的徐飞飞还未能完全明白,他只意识到身边少了一个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几天后,徐飞飞突然发现自己在做以前父亲常做的事情,“照顾好你的母亲,我的好儿子。”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在他耳边萦绕。
他哭了,比父亲去世时哭得还凶,还彻底。他明白了自己的重担,自己以后的生活。
父亲已故,生活仍在继续,徐飞飞没有在命运前低头,而是选择了与命运做不屈的抗争,他主动承担起洗衣做饭照顾母亲的重担,从点滴小事学起、做起。
5点准时起床烧水、做饭;6点伺候母亲起床、吃饭;7点奔学堂上课、学习……这是徐飞飞的时间安排表。他已经按照这个时间表,重复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为了家庭、为了母亲、为了明天,他就像是一件上了发条的机器不敢停下来,也无法停下来。
徐飞飞的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几张桌椅,几套生活必备的碗筷,几件古老的摆设,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台老式电视机,整个大屋显得异常空荡。
家庭空荡,却显得有条不紊,干净舒适。“下午放学,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衣服,收拾家庭卫生。”徐飞飞说。
在锅台上,记者看到一碗切得粗细不一的扁豆丝,边上还有几段辣椒。“这是我备好的料,晚上孩子回来一炒就行。”母亲孙天霞含糊不清地说,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允许干家务,这一碗扁豆丝从择菜到备好料,花去了一天时间,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年幼的儿子少一些辛劳。
记者很难想象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的母亲,在做这一切时所承受的是怎样一种痛苦。相依为命,相亲相爱,让这对母子在苦难中,体味着些许幸福。
“照顾母亲是我应该承担的责任。”徐飞飞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一直坚持下来的信念。傍晚,当别家孩子在街上玩耍嬉戏时,他不敢在路上逗留,因为他要赶紧回家洗衣做饭,服侍妈妈早点休息。晚上,电视里放映的动画片,让小朋友着迷,他却没有时间看,晚上8点前,他要躺下休息,因为明天早上还要早起做饭、上学。艰苦的生活磨砺了他坚强的性格。
失去了经济来源,徐飞飞家基本靠吃“百家饭”和政府扶助过活。街坊四邻看他们母子可怜,经常给他们送来吃的、穿的;家里没柴烧了,乡亲们会及时送来柴火和稻草;哪家包饺子或炸面鱼都会想着这对母子。
徐飞飞的字典里没有童年两字。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每天面对生活的苦难,虽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但内心却变得越来越坚强。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抓紧学习,不仅没有在困难面前屈服,还养成了自强、自立的良好品格。同学眼里,他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老师说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邻居夸他是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每天,孙天霞闲来无事,最喜欢凝望墙壁上,歪歪斜斜贴着的“三好学生”奖状,那是儿子每个学期捧给她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家中最值钱的物件。
每天晚上7点钟给妈妈揉腿、按摩一个小时,是徐飞飞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习惯。这一个小时也是母子二人,最幸福的时刻:柔弱的徐飞飞,用尽全身力气加劲给妈妈揉捏,小脸憋得通红;妈妈的手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眼中含着疼爱的泪光……
当记者问到人生理想时,徐飞飞眼睛扫了一下卧在炕上的妈妈,坚定地回答:“长大以后做一名医生。我要给妈妈治病、给贫困的人治病。”在孩子的眼中,医生能救死扶伤,能帮助很多被疾病折磨的人,是一个伟大的职业。YMG记者
姜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