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YMG记者与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参与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任务的烟台513所两位专家李天奎、崔战国进行了连线,获得了关于嫦娥二号卫星的更多的内幕信息。
细说“烟台造”设备
据悉,整个嫦娥二号卫星共有215台设备,其中烟台造有11台,这些设备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每一台设备都很关键,哪一台出问题,整个卫星都要受到影响,严重到‘嫦娥二号’不能完成任务!”513所所长助理刘建彬一一给记者详解。
在这些设备中,火工品控制器是最先工作的。在卫星进入轨道前,所有的部件都“抱合”在一起,没有打开。卫星进入轨道以后,在工作时限内,火工品控制器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次序起爆,太阳能电池帆板打开、伸出天线、所有设备回归原位。
“一旦火工品控制器不起作用,那么电池帆板不打开,卫星将失去能源供给,天线打不开,卫星与地面的通讯建立不起来。由于其关键性,火工品控制器的可靠性要求达到0.9999,确保万无一失,而其他部件可靠性一般在0.99范围内。”
主配电器要是出问题,那么整个卫星将瘫痪。适配器把相关的电给其他次要设备供电。S波段定向天线展开控制器,保证了定向天线按照预定要求正常展开,并对准地球,建立卫星三维矢量的对地姿态,保证星地通讯。
刘建彬最后着重给记者介绍了数据处理单元。
“嫦娥二号”比“嫦娥一号”飞得更快,从飞行14天到120小时;离得更近,轨道从200公里变为100公里,变化非常大。为了适应新的变化,所以增加了一个技术实验分系统,而513所承担的数据处理单元则是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核心设备,在研制周期短、技术难度大、很多新技术首次使用而又必须确保万无一失难度可想而知。
研制时间只有14个月
作为一台从无到有的全新设计产品,为确保卫星如期发射,卫星总体要求的研制周期非常短,从任务接收到最后交付,需要经历三个关键过程,而留给设计师的时间只有14个月,按照正常计划流程,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则最少需要30个月,14个月内必须完成,在压力面前完成不同阶段的3台设备研制,在513所也很少见。
在预研一室申主任的带领下,负责数据处理单元研制的设计师们加班加点,13个月的时间内,以集体的智慧一举突破了一台设备完成多台设备的功能,解决了自主管理、大容量存储、高速复接、总线通信、深空调制、供配电等诸多难题。”刘建彬说,这意味着513所完成了一次新的技术跨越,在未来竞争中,储备了新的技术优势。
烟台两专家保驾护航
据了解,李天奎、崔战国两位专家将在北京飞控中心从10月1日待到7日,而这段时间正是从卫星点火到卫星进入近月轨道的时间,是卫星任务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李天奎告诉记者,他主要负责两台智能接口单元监测,这两个设备比较关键,既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主管理系统给蓄电池充放电。“我主要是负责‘二姑娘’的眼睛,也就是监测整个卫星状态的远置单元。”另一位专家崔战国笑着在电话中说。熟悉“嫦娥二号”的航天人都把“嫦娥二号”戏称为“二姑娘”。如果远置单元一旦出问题,那么卫星就跟瞎子似的。这样的远置单元两台就够用的,但是为确保万无一失,“二姑娘”共携带了4台,以防万一。
天公作美“嫦娥”待发
9月29日夜里,西昌电闪雷鸣,下起了雨。雨下下停停,一直持续到9月30日上午。这让人们不禁担心嫦娥卫星能否如期发射。所幸天公作美,9月30日下午,西昌雨过天晴,艳阳高照,一派宜人的南国风光。西昌当地人说,每年这个时候,西昌经常出现这样的天气。
经过周折,记者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位山东人取得了联系。他告诉记者,目前,发射中心内各路人马汇聚,他们来自卫星发射各个系统。9月30日,他们对发射场、火箭、卫星、测控等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所涉及的各个系统状态十分良好,一旦发射窗口到来,火箭将点火发射。至于具体的发射时间,这位人士透露,如不出意外卫星将于10月1日下午晚些时候发射。
YMG记者 孙长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