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MG精选:两本“效益经” 一笔“聪明账”

(2010-08-20 08:59:00)
标签:

循环水

养殖企业

鱼礁

渔业资源

杨景峰

财经

分类: YMG精选

YMG精选:两本“效益经” <wbr>一笔“聪明账”

  一种生产模式一旦走出传统,往往让人耳目一新。通过两家水产养殖企业,可以窥其一斑。

 

  炎炎夏日,清爽湿润的现代化车间里,随着饲养员不停地播撒饲料,一池池清澈的池水顿时“沸腾”起来,水面上立时聚拢起成群的半滑舌鳎鱼,争食美餐。16日上午,“发展蓝色经济巡礼”采访团记者在莱州市明波水产公司的循环水养殖车间看到,以前密密麻麻的排水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细小的排水管和排水槽。公司总工程师杨景峰博士告诉记者,公司利润之所以大幅增加,都得益于一套“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

 

  “水产养殖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靠的只有科技这套‘瓷器活’。”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走出来的水产博士杨景峰告诉记者,通过科技创新,明波水产成功研发出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实现了海水鱼养殖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科技集约模式的转变,利用新式资源循环取代以往资源消耗养殖,带来的是70%的效益增幅。

 

  如此惊人的效益增长,单单一套循环水系统怎样做到?

 

  “这种新方法不仅解决了过去那种直排式养殖水资源浪费的问题,还提高了养殖效率。”杨景峰介绍,这种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就是通过固液分离、蛋白质分离、消毒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后,大部分水都可以循环使用,养殖用水量比以前大量减少,土地占用量也减少八分之一,养殖成本减少一半,算下来利润增加就可以达到70%。“循环水养殖系统将水通过净化后循环使用,还可减少外排量,防止污染,真正实现了无公害养殖生产,是地地道道的‘低碳’养殖。”杨景峰说。

 

  低碳模式,让明波水产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实际上,在蓝色经济的蓝图上,越来越多的渔业养殖企业都念起科技创新这门“效益经”。就在16公里外的招远市宋家山海域上,另一家水产企业执着地念着另一本“效益经”。他们通过“海洋牧场”工程,自掏腰包实施增殖放流,建设人工渔礁,修复鱼类资源和生态环境,自觉实践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动机很简单,就是不能竭泽而渔。”招远发海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发海告诉记者,如今,人们对海洋资源需求日益增大,很容易过度捕捞,但如果在一个特定海域,有计划地培育渔业资源,营造人工渔场,这个矛盾就会慢慢缓解。今年市里给公司的增殖放流任务是2500万只海蜇和50万尾牙鲆,他又自掏腰包多放了5000万只海蜇和5万尾牙鲆,而且近几年都是如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以后年年有鱼打,网网有收成。否则,这海和田一样,就越来越贫瘠了。”

 

  在徐发海的身后,是一片波澜不惊的海面。这里就是发海水产赖以生存的海洋牧场。所谓海洋牧场是一种新型养殖方式,就是在特定海域,通过投入礁石和水泥构件建起人工鱼礁,为鱼、参、藻、贝类等在海底安家,留住渔业资源。招远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杨彩红介绍,这片海域的“海洋牧场”用海面积80公顷,总投资2466万元。项目建成后,主要吸引海参、鲍鱼、黄鱼、黑头、牙鲆等珍贵海产品,在鱼礁场中栖息、繁育和生长,在达到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的目的同时,也为增殖放流的鱼类提供栖息、安居的环境。

 

  徐发海告诉记者,渔礁的表面还可以附着藻类和贝类,可以间接起到净化水质、防止赤潮的“生物吸尘器”效果,可以说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年向海洋牧场投放海参苗种1500万头,回捕率30%计算,养殖企业每年可捕捞海参180万头,年收入可达1800万元以上。

 

  从科技创新到生态修复,两家水产企业,两本不同的“效益经”,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一种共同的诉求和方向,这便是着眼高品质增长、力求可持续发展的靓丽转型。  YMG记者 高少帅 通讯员 胡德燕 李彦山 摄影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