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时评:宝贵的“加分”,几家欢乐几家愁?

标签:
教育时评二级运动员高考学子杂谈 |
分类: YMG时评 |
高考一分之差就可能名落孙山,何况还是差20分。显而易见,这些通过“三模一电”竞赛加分的学子,很大程度上侵犯了其他学子的高考权益,这是一种严重的教育不公和社会不公。更令人纠结的是,作为国家二级运动员行政审批部门,体育局也不清楚一些比赛是否正规,只是按照有关学校送来的资料咔咔盖章通过,这种官方顺水推舟的便利,更加刺激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泛滥,也有行政乱作为之嫌。
体育加分,本是国家为了选拔体育人才实施的一项特殊高考政策,具有一定意义和可操作性。所谓“三模一电”,就是一些模型和无线电制作,跟竞技体育挂不上边,挤入体育加分行列,折射出有关部门当初制定规则时的思虑不足。再进一步而言,假如“三模一电”都有一套严格组织程序,都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都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环境下进行,参赛者要想获得好名次,平时也需要挥汗如雨地研究实验。那些斩获佳绩的选手,将来很可能在此领域有所造诣,从而更好地回报国家和社会,那样的加分,也无可厚非。
但现如今却是,很多参赛者根本不需要付出太多体能和精力,甚至连参赛作品都有人代劳,只要交钱即可拿奖。这种被金钱、权力和关系异化了的加分制度,完全与当初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有关部门不及时进行清理规范,很可能引发群起效仿的连锁反应。
实际上,这种反应已经出现了苗头。在今年浙江省体育项目高考加分的1010多人名单中,其中因参加“三模三电”项目获得加分的人数为630多人,接近加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如此明显的高考不公,坊间诟病也由来已久,有关部门为何迟迟不下手整顿。原因也很简单。考生、活动和比赛主办方、学校、教育部门等诸多个体,在金钱和名利的穿针引线下,都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利益链条。
具体而言,考生交钱后,活动主办方(很多都是体育部门或者运动协会)从中获取不菲经济利益,然后按资论奖,谁交得钱多,谁就可能取得好名次。考生凭奖加分后,增加高考成功砝码,有助于拉动高考升学率,又给学校和教育部门增光添彩……正是这种互惠互利、各取所需的利益同盟,致使“三模一电”的生命力异常顽强。
高校很快就要开学了,当那些因为加分而高考成功的学子迈着轻快步伐跨入高校大门时,那些因为没有加分能力而与大学擦肩而过的学子,心中的苦涩和失落,相信一辈子都难以释怀,这是高考制度的悲哀,亦是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