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时评:功利性申遗何时休?
(2010-08-12 08:36:59)
标签:
功利性世界遗产时评丹霞文化 |
分类: YMG时评 |
丹霞地貌成为我国的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而为此牵头的湖南崀山所处的新宁县为此次申遗花了4亿多元,而其2008年财政收入刚刚突破2亿。如此大手笔申遗,更多人看重的是其后的回馈效应,“功利性”十足。
在丹霞之前,诸多景点借助“申遗”一步登天,知名度大增的同时全方位带动旅游、交通、酒店等产业的发展,有的甚至一举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以平遥古城为例,1997年申遗成功后,旅游门票收入从当年的125万元增加到次年的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250万元增加到6.7亿元。正是这样的“爆发”性增长让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也让其他地方也看得眼红,原来“申遗”是一笔很赚的生意。
所以当“遗产热”从南到北刮得如此之盛也就不习惯了,据统计,现在我国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而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队到了下个世纪。在一堆项目中要想脱颖而出,除了头破血流往上挤的决心和毅力,必不可少的就是大量的资金投入。一块“中国丹霞”的招牌,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其中主要流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及景区综合治理等。
“申遗”的好处毋庸置疑,我们疑惑的是,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地方政府要想短期内收回成本,必然要进行大规模的配套开发,这样的开发对于世界遗产本身会不会带来负荷。众多周知,“世界遗产”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卓越的自然、人文价值,更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如果在短期内对“世界遗产”进行没有节制地开发,超过自然和建筑承载能力的大量游客涌入其中,大量和项目本身关联系不大的商业性开发兴起的时候,这对于“世界遗产”可能算是一种相当程度的破坏。毕竟,“世界遗产”的本意在于保护,商业开发是手段,远远不是目的。
有专家认为:“如果说发展中国家申报世界遗产为‘热’的话,我认为这是‘觉醒’,是自然和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觉醒。”我们就只能一厢情愿地憧憬,这种“热度”是纯粹的,是清醒的,而不是被商业利益冲昏头脑的“虚热”。 YMG记者 耿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