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时评:为了城市形象重复建设,这是什么形象
(2010-08-11 08:49:11)
标签:
车道车流量时评渎职行为办公电脑财经 |
分类: YMG时评 |
在7月份刚改造完成的杭州市萧山区鸿达路园区公路,短短十几天后又被砸毁重建。这不仅给过往车辆、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也造成了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但遗憾的是,如此重复建设,没有任何相关部门被问责。
领导一句“影响杭州的整体形象”,造价1200万元的公路就被毁于一旦。面对媒体质询,有关官员也直言不讳:损失肯定是有的,在20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明知浪费如此之大,为何还要将浪费进行到底。难道领导的拍脑袋决定,就一定要坚决执行?发改委、交通、财政各部门一致同意的决策,就一定没有疏漏和错误?显而易见,这起严重的重复建设事件,折射出当地行政生态和决策机制的诸多积弊,上级有关部门理应及时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把相关责任落到实处和明处。
根据报道得知,萧山机场专用车道10月份改造,届时车流量将大幅涌向鸿达路,鸿达路提前扩建无可厚非。两条路日常车流量,有关部门完全可以统计出精确数据,以此作为规划依据。假如说4车道的鸿达路,足够承载车流量,那就没有必要扩成6车道。假如不能,那首先就应该规划成6车道。
但实际情况却是,4车道的路已经竣工,这至少说明当初的规划是倾向4车道的。可只因上级领导一句话,就要扩成6车道。这就充分表明,鸿达路究竟该怎么修,科学规划、精打细算都是扯淡,只有领导意向才是标准答案。令人纠结的是,领导在否定这条道路的同时,是否认真考虑到了资源浪费和叨扰民生等问题。后来,一系列顺风顺水的行政审批,无疑就是清晰的答案。
鸿达路拆毁重建,因其城市名气和浪费之大,对公众眼球刺激特别强烈。实际上,重复建设与其它失职渎职行为不一样,有着较大隐蔽性和众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因此,常常脱离各种监督体系之外。比如一些基层政府的办公电脑,一般的台式机、基本的内存就可以保障工作,但某些地方动辄打出“提高效能”幌子,把使用没几年的台式机通过集体采购,全部更换为笔记本,这实质也是一种重复建设。不过,这种资源浪费,很多时候受益者是全体公职人员,只要没有出现贪污腐败等现象,仅仅这种重复建设而言,内部监督体系往往会失效,社会因为根本无法得知实情,监督更是无从谈起。
在坊间对公共决策的民主、科学、经济、惠民诉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鸿达路的毁于一旦,就是对公共利益的极大挑战。在新路大张旗鼓地改建过程中,公众也期待调查问责之举能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