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MG时评:给自行车铺路来点“公共精神”

(2010-08-10 08:35:37)
标签:

公共精神

自行车

时评

一份

民心

文化

分类: YMG时评

YMG时评:给自行车铺路来点“公共精神”

 

  瞧着身穿醒目T恤骑着统一车辆行驶在滨海路上的水母网友们,想象这些自行车很快就可以洒遍烟台的大街小巷,让更多的老百姓“尝鲜”方便,心里就觉得特别美。


    可美过之后,又多了点担心。

 

  网友试骑之后,公共自行车面临的出行困难也冒了头,仔细看看,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很多情况还是人为造成的。比如机动车不让行造成的过街难,不仅有安全隐患,也容易让公共自行车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推行免费公用自行车,我国很多城市都吃过“螃蟹”,像武汉、南昌、上海、杭州都是。作为惠民、利民的好事,免费自行车在这些城市推广期间,为当地的老百姓带去了不小的方便,可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最大的尴尬就是人为破坏和上路不便。

 

  关注这阵子报道的市民会发现,为了让公共自行车顺利上路,从政府到主管部门都费了不少心思,从自行车的设计到性能保障,从使用方式到还车点的安排,都是考虑到使用者的安全、快捷和方便。民心工程民心护,既让这1.5万辆自行车最大效应地为民服务,也能“保护”好自己,不光是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事,咱们自己也得上上心。
  

  让自行车便捷上路的客观现状需要一点点逐渐改进,而让自行车安全行驶的人为因素则需要一份公共精神。

 

  所谓“公共”就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是大多数就不可能与所有人的利益都挂钩,就拿这公共自行车来说,大概很多私家车主都很少会去骑。而我所理解的公共精神,是当你恰好不是“大多数”也能以一份责任心去关注和爱护他人的利益。倘若大家都能有点公共精神——比如作为使用者能够爱惜车辆、及时归还,不使用的人在开车时能让出自行车道,身为旁观者看到有人破坏设施主动上前制止等等——我们的公共自行车上路后就会通畅、安全、放心得多。

 

  公共物品的增多是社会保障提升的标志,当我们不遗余力地呼吁政府提供更多公共保障的同时,是不是也该为这些保障尽点责任和义务?

 

  当然,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不是几声呼吁、一篇评论就能“搞定”的事儿,除了依靠自觉,更需要外力的推动,这也正是我们不遗余力地呼吁关注的意义所在。配合公共自行车上路,除了打上一针“预防针”,也需要催生出更加完备和全面的监管、奖惩体制,这也是在道德约束之外,给自行车上了另一把“放心锁”。  YMG记者 王小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