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监督员,不选也罢!
(2010-07-21 09:54:48)
标签:
特邀监督员重庆警方公众权力杂谈 |
分类: YMG时评 |
文强等高官落马,让公众看到重庆警方除恶务尽的决心和勇气。此次遴选特邀监督员,其出发点也是为进
重庆打黑的全过程,已经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普通百姓才是警方的智慧和力量源泉。正是因为重庆警方面向全社会征集涉黑线索,并且基层公安机关都公开了打黑热线,在公众的监督和举报下,警方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多的打黑线索。在抓捕、公诉、审判过程中,正是因为一些热心公众和相关当事人的积极举证,涉黑人员才能疏而不漏,认罪伏法,打黑才能在一年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值得玩味的是,在整个打黑活动中,很少听过哪个特邀监督员发挥了特殊作用,做出过巨大贡献。
从特邀监督员的评审规则来看,显然,警方对于参与者的条件和资格,都进行了相应限制。数字最有说服力,上千万人口的山城,最终有资格报名者仅有10011人。将本来属于公众的监督权力,通过行政干预特意向部分群体靠拢,这本身就与法治精髓相悖。
此外,特邀监督员很多都是社会精英,本身就有事业和工作,或许不少人整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当上特邀监督员后,能有足够精力履行职责吗?而按照警方的构想,“特邀监督员的工作一定要量化、规范化、制度化,一定要杜绝随意性、随机性。”这实质上已经将特邀监督员当成了编外警察,于是又衍生出一个待遇问题。假如警方给监督员发薪水,这种“一家人”的身份界定,能保证其工作时与公众利益站在一线吗?假如监督员只是义务劳动,面对纷繁琐碎的权力越轨现象,其能否认真监督,或者能否监督过来,令人担忧和质疑。
逆向思维,警方设置特邀监督员,恰恰折射出当前一些公权运行环境的封闭。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警方主动将权力置放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一位公众都能与权力平等对话,才是上乘之策。YMG评论员
丛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