鳓鱼水饺·鱼鳞冻

标签:
半岛鱼鳞冻水饺美食 |
分类: 半岛人文 |
鳓鱼水饺·鱼鳞冻
连永升
旧时,鳓鱼是龙口海产品中较有名气的鱼种,当地人习称火鳓鱼或快鱼。火鳓鱼在水中游速很快,渔民说它是“小小鳓鱼无肚肠,一夜游过七爿洋”,因此得名快鱼。
龙口人吃鱼不仅讲究口味,而且注重感官上的愉悦。“加吉头、鲅鱼尾,火鳓肚子鲫鱼嘴”就是龙口沿海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谚。意思是说,加吉鱼食用过后,心灵手巧的人能用其头骨拼凑成一只可爱的小羊或一个漂亮的小人(民间习称“加吉孩儿”)供人观赏。鲅鱼尾、鲫鱼嘴耐咀嚼,嚼在嘴里特香。火鳓鱼肉多细软小刺,吃起来真是麻烦,唯肚底下仅有几根大刺外其余尽是鱼肉,吃起来口感特爽,所以老百姓对“火鳓肚子”偏爱有加。
过去,每到活海季节,渔民在后海拉大网时,都能拉上相当多的火鳓鱼。火鳓鱼味美,旧时饭馆用鳓鱼肉包水饺,颇受食客青睐。据说,老字号瀛海园为了招徕顾客,索性将整条火鳓鱼悬于饭馆门口做幌子。火鳓鱼肉里净是小刺,剔除鱼刺绝非易事。于是,饭馆的大厨想出一个妙招:用萝卜或地瓜放在鱼肉上面按压,以剔除其中软刺。倘若担心鱼刺不能除净,只要在肉馅里搁点豆面,准能使其软化。
民国年间,商埠无冷冻设备,大批水产品只能采取腌制的方法储存。包括三合兴在内的龙口鱼行,几乎家家都有腌鱼的池子和大缸。腌鱼的通常做法是在鱼表撒盐,火鳓鱼则不同。火鳓鱼鳞片大、鱼肉厚,不易浸渍咸味,必须撬开鱼嘴,用木棒把盐粒硬往鱼肚里塞,故腌火鳓鱼费时费力。鱼行腌的火鳓鱼,不少人家买回去切成片、熥着吃。
过年时,龙口沿海的富庶人家往往在家中摆“小三牲”(指生鸡、生猪头、生鱼),以作祭祀之用,其中的鱼就是从鱼行买的咸鳓鱼。摆供时,要用萝卜把火鳓鱼夹住,使其头朝上,且在鱼头处放几片菠菜叶,缠上几绺染红的粉条。
火鳓鱼油性大,其鳞厚实、状如指甲。因鱼鳞富含蛋白质、脂肪、胶质及多种维生素,且含有人体必需的铁、锌、钙等微量元素,龙口北皂村等处沿海人家,很早便用鱼鳞来打冻儿。过去,每到后海拉大网时,海滩上散落的火鳓鱼鳞,总是被沿海百姓收拾起来,拿回家晾干、储存起来。天冷季节,这些人家着手打鱼鳞冻。打冻儿之前,将鱼鳞洗净沥干、入锅,按比例兑水,加入适量盐和料酒,先用武火煮沸,加入切碎的葱、蒜,改用文火炖,待鱼鳞变白、卷曲,汤呈糊状,即可关火,滤掉鱼鳞残渣,将鱼鳞汤倒进容器,冷却后即成冻胶。鱼鳞冻无疑是寻常人家冬日餐桌上的一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