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如何“自证清白”?
(2012-12-17 19:39:13)
标签:
股票 |
分类: 上市公司报道—酒业 |
本报记者
针对“塑化剂”事件,茅台举行新闻发布会,以示自身清白。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关键问题,茅台集团并未给予澄清,要获得市场真正认可,茅台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真正实现“转危为机”,巩固自身品牌效应。
12月7日,“水晶皇”收到香港化验所的初步报告,检验显示,其中一种塑化剂含量为3.3mg/L,超标约1.4倍。据悉,这家化验所得到香港的认可,多个国家均认可其出具的化验报告,包括中国。
在其新闻发布会上,被誉为茅台集团灵魂人物的季克良接受媒体访问时说:“我做白酒几十年,生产工艺我熟悉。只有疯子才会给白酒添塑化剂!”
诸多受邀的行业人士以及业内专家登台表演,多个角度多个立场支持茅台集团。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更是声称,每人每天喝2斤茅台酒,天天喝,才能符合欧盟食品安全局给出的人体耐受量的限值。”
然而,笔者注意到,应对“塑化剂”风波,虽然,茅台集团采取多种措施,这些措施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对于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茅台集团始终没有正面回应。一个是,茅台集团并未直接否定“水晶皇”的检测结果;二是,对于检测产品的时间点质疑没有回应。
首先是,“水晶皇”发布的检测结果。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茅台集团对此并未直接否认,而是回避掉这个尖锐问题。
笔者考虑,茅台集团无法直接否定检测结果,可能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考虑,一方面,
“水晶皇”声称,其检测样品是在茅台专卖店购买,如果说是假酒,自家专卖店卖的如果是假酒,毫无疑问,这必定引起消费者的轩然大波;另一方面,茅台集团也不太好直接质疑其检测机构。
其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在“水晶皇”刚刚发布检测报告后,英国高朗烈酒集团公司CEO高瑞表示,“水晶皇”送检的茅台酒不用看,就知道是假酒。
“水晶皇”则很有底气的回应道,如果是茅台集团确认是假酒,那就立刻举报,说它(香港的茅台专卖店)卖假货。这个质疑也很恰当的表明了茅台集团所处的尴尬境地。
良好的公关营销策略,毫无疑问是“转危为机”。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茅台集团如果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信心,茅台集团如果要取得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真正信任,可以再做一些工作,去这家检测机构检测茅台酒。
俗语说,从哪里跌掉,就从哪里爬起。如果此家机构是合法的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茅台大可以拿自产茅台去送检。清者自清,如果检测结果能够证明,那么,毫无疑问,肯定能赢得消费者的信心。(那么,毫无疑问,肯定能全面否定反对者的声音)
第二个被投资者关注的关键点是,茅台集团送检样品酒的生产日期。
茅台集团公告显示,送检酒类样品的检测时间和生产日期分别如下:贵州质量监督检验院监测的是53度飞天茅台,送检时间是2012年7月23日,产品生产日期是2012年7月11日。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的是53度飞天茅台,送检时间是2012年8月1日,产品生产日期是2012年7月11日。
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检测的是53度飞天茅台和15年贵州茅台,送检日期是12月3日,53度飞天茅台生产日期为2012年10月24日,15年茅台生产日期为2012年7月11日。
从检测结果来看,其产品中是含有塑化剂的,只是含量均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中的标准。
(茅台集团送检的产品,主要是)最近两年的产品合格,那么此前生产的茅台酒塑化剂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在国家规定指标范围之内?
茅台集团总工程师王莉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后,茅台高度重视,对生产过程中,所有涉及的塑料制品进行全面的筛查和风险评估。并且,根据风险的分析结果,进行改进,筛选了不锈钢管道,替换了所有的塑料管道,对使用PE材质的塑料制品,安全性进行评估并严密的监控。
据此可以了解道,茅台生产线整改,主要在2011年,替换了所有的塑料管道。那么,在2011年之前,没有替换塑料管道的产品呢,这些产品是否合格?在茅台集团的送检样品中,这点并不能体现出来。(这两段调了一下位置)
白酒专家肖竹青则建议,茅台检测的结果是针对某个批次的酒,企业应该做出承诺,如果其他批次的酒出现问题,茅台应该给予召回,这样会让消费者放心,也让经销商放心。
笔者认为,为了赢得消费者信任和投资者认可,茅台集团可以把以前生产的产品,多送一些检测机构去检验,比如,国外更加权威的机构,或者国内更多检测机构。
虽然,时间和财务成本上,会增加一些,但是,如果产品绝对没有问题,那么,茅台绝对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