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礼貌,谈何礼仪?
(2009-11-16 14:24:41)
标签:
礼仪礼仪专家跨文化沟通杂谈 |
三十年前我曾站在凳子上为一位叔叔系领带,那时我读小学,天天要系上领带上学所以才有这个荣幸。十年以后叔叔成为了重要领导人,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他系着端正有棱角的领带很是高兴。二十年前从英国回到香港经常在国内公干,好些单位有外事活动或者是代表团出国的话,就把我叫去给大家‘扫盲’,比如西餐怎样吃;刀叉如何用,意大利面条怎样用叉子弄下肚,咖啡不能用咖啡勺舀着喝之类到。那个年代,单位给出国的人每人提供一套硬梆梆的西装,配套的衬衫领口袖口就更不合适,穿起来怎样也无法显出绅士的样子,如果着装、用餐礼仪再不到位众目睽睽之下难堪得很。
给英国商学院学生上跨文化沟通课,里面有礼仪这部分,但是篇幅很小。真正被人请去讲商务礼仪、职业形象的课是五年前,
那次一家国际大企业要做商务礼仪方面的培训,在选定讲师之前把几个候选人都约去一同面谈,当时与会者还有一位风姿卓越的台湾礼仪专家和另一位北大的女讲师。我见那阵势就想打退堂鼓,人家都是正儿八经的礼仪专家,我这非科班的跑那儿捣什么乱?不知怎的我竟然被选中,而后的几年里给无数企业做过这方面的培训,可能就是因为我和专家们比来得更为实在,毕竟这些所谓的礼仪都不是我从书本上或者是电视上看来,而是通过在个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里生活积累而来。
礼节通常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
最早西方人学习礼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出身和阶层,那时毕竟只有上层社会才会有舞会之类的社交活动。地球变小了,人的流动性大了,置身于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有时难免行为失当,贻笑大方,比如将洗手碗里带片小柠檬的茶水当热饮给喝掉,所以才会有礼仪课、礼仪手册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越发吹毛求疵就越显过时,在书店里翻翻那些礼仪指南,看到美丽的专家言传身教大家如何用叉子扎青豆吃,胳膊应该伸到一个什么样的角度而为一个正确的‘请’不禁失笑。
礼仪实际上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它与礼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
我认为对年轻一代更需要强调的是礼貌而不是礼仪;在电影院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在飞机上肆无忌惮地敷面膜都是粗鲁而无礼貌的。一个文明社会里,人们未必在喝汤不发出‘嗦嗦’之声,但是陌生人在晚饭时间打电话给你,热情地问好,自我介绍并诚恳地为打搅你而抱歉,然后很关切地向你推荐专门为你量身定制的保险计划。每一个步骤显然都符合电话礼仪了,但问题是在这个时间打电话本身就是不礼貌的。
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称之为礼貌。可是在这个‘我要我喜欢’前题下的时代,从路肩超车的速度男、
餐厅吃饭时将鞋子脱掉的性情女、地铁里肆无忌惮地相拥热吻的爱侣谁理会过旁人的感觉?
其实无礼不止是个人缺乏修养所致,而是由我们生存的社会现状而决定的,我不认为礼仪书和礼仪课可以改变这些。随着财富所带来的名声已经成为身份地位的衡量标准,人们怎样表现不再重要,被重视的是你拥有多少钱。可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
礼仪又是在层次上高于礼貌的礼节,其内涵更深。在这个辉煌的年代,中国人民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何不为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争口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