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与繁之争

(2009-11-16 11:51:39)
标签:

郑玫

简体字与繁体字

乐活人生

杂谈

11岁的儿子在北京完成了小学五年级之后回香港上中学了,在北京接受了最正宗的语文教育,在香港那国际学校他的中文水平完全处在山中无老虎之境。 有趣的是教他们中文的语文老师也来自北京,虽然他俩有点儿他乡遇故知之情,但是每次中文测验的卷子老师必须扣掉0.5分,因为我家儿子写的是简体字。

当年我从国内移居到香港的时候也差不多和他一样大,做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孩子,英语倒不是最大问题,反正啥都不会,从头虚心地学呗,头疼的是香港满世界“旧社会”才有的繁体字。报纸从右往左,从上往下看,马路上所有的中文标志都“反着写”看着非常不舒服。等学懂了看繁体字,刷在地上的“巴士需停处”也搞不懂是什么意思,还是后来英语水平提高才知道原来就是公共汽车站。

我在繁体字这件事情上吃的苦头可是持续了多年,开始在香港上学不会写繁体,只要写出简体就被老师打上大红X,头几篇作文上都是鲜红一片。其实老师不是歧视从大陆来的小孩,何况那所学校的经费主要就是靠我祖父大力资助,但老师的确不认识简体字。快速学写繁体字意味着大量的抄完默写,默完再抄,笔画多得让人心烦,丢三落四就意味着总是在抄。最简单例如郁金香的郁、偶尔的尔和花丛的丛的繁体字足够把一个十岁的孩子彻底整趴下。半年过后我的英语成绩在班上成为领先者,可是语文,特别是作文,总是因为写了简体字,分数被扣得惨不忍睹,恨不得比起班上最差的,整篇都布满了广东俗语“冇啦,乜呀,咁先”分数还低。

中学去了英国终于可以不学中文了,可是我母亲严格要求我每周必须给她写两封信,当然,她会将我呕心沥血的大作复印后,在错别字上画了红圈寄回给我。母亲当年考入旧社会的燕京大学,毕业于新生活的北京大学,所以繁体字和简体字她都接受,唯独不接受她女儿写的“繁简混合体字”,也就是一半儿是繁体一半儿是简体,或者是自己改良的简体字。在英国我那点儿中文够教当地朋友的小孩们学中文了,华侨只认繁体字,为了不误人子弟,其实更重要的是周末能混上两顿地道中餐,我努力“改正”,终于完全进入了繁体模式。

90年代初从英国回到国内来工作,除了那些被二次简化,例如尸体的尸底下加一横变成展览的展的简体字,所有字儿我都认识,比起其他香港同胞当然显优势。可惜我提笔写出的一定是繁体字。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不大的城市的某个政府部门填写一张颇为繁琐的表格,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忙了半天,通过一个耗子洞大的窗口交进去半分钟不到就被扔了出来。一个慷慨激昂的女声严厉地斥责道:“会写字不会?请写规范字!”那时以人为本的概念肯定尚未深入到基层,所以尽管墙上漆着鲜红的“为人民服务”,我也不敢跟洞里面那位去理论什么。

最近有些全国政协委员要用十年时间“废简复繁”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简体字代表着文明与进步,而繁体字则是传统文化与艺术,无论繁还是简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简体字其实更利于传承中国文化,容易写自然方便普及嘛!繁体字呢,应该当作艺术来学习,当然不应该被抛弃。有一段时间繁体字竟然不得用在招牌,也不能印在名片上就太不合理。

我决定不强迫儿子一定要写繁体字,从扣0.5分而已就可以看出今日的香港比起三十年前的进步已经很大了。我希望孩子们一直自然地将中文当作母语,我们需要传承的是中国文化,只有文化在,文字才能存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与高尔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