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
(2012-02-17 03:52: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文观止 |
这里就可以看出天才了
所谓的鼓过三通
避其锐气!
而自己则是要趁热打铁
十年春,【庄公十年】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鲁人】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在位有禄者】谋之,又何间【与,与其谋】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所见鄙陋,其谋未能远也。远谋二字是一篇关眼】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二者,必分之冻馁之人,或者感吾之德,而可以战乎】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分惠未能遍及,民心不可从上所使,未可恃以为战】公曰:“牺牲【祭祀牲也】玉【苍璧黄琮之类】帛【币也】,【此皆礼神之物,言祭祀之礼,不敢有加于旧。而祝史告神,必以诚信,或者感格神明,而可以战乎】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一时之小信,未能感孚于神。而神亦弗肯降之以福,未可恃以为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狱,争讼也;大狱,杀伤也。情,实也。言小大之狱,虽不能明察,然必尽己之心以求其实,或者狱无冤枉,而可以战乎】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察狱以情,不使有枉,是能尽己之心,亦忠之一端也。君能尽心于民,则民亦尽心于君,庶可以一战。可以一战,紧照问何以战。一可字,又与下四可字相应】
公与之乘【兵车也】。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公欲鸣鼓以进军】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大崩曰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车迹也】,登轼【车前横木】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两未可,两可矣,突兀相应】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未战论忠,将战论气。肉食人见不到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著著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左氏推论始末,复备参差错综之观。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谋划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肉食者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帛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鼓进攻了三次。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下车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扶着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鼓进攻了三次。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下车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扶着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古文观止: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是我们的中学课文,语言本身也相对浅显,应该不必翻译了,我挑点感想说说。
全文与翻译见这里:http://baike.baidu.com/view/63771.htm
开篇第一句:“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所谓“我”,一律指的都是孔子所在的鲁国。这句说的是,听说齐国要征伐鲁国,曹刿便去求见鲁庄公。这一个小细节,在《东周列国志》里,被改成了是别人去请曹刿出山,这个改动是大有深意的。《东周列国志》小说的作者,想把曹刿塑造成世外高人的形象,别人去请才出山。一方面,是小说对历史人物的再塑造,另一方面,秦汉以降,“统一”成为主流思想,“城邦自治”是不被提倡的,所以对这段历史,有“春秋无义战”之斥。
但是当时的曹刿恐怕不这么想。很明显,在他心目中,鲁国是自己的祖国,齐国是来侵略,所以他才挺身而出。所以荆轲要去刺秦,所以当张君艺谋的史诗电影《英雄》中,秦王表示统一六国是为了“和平”时,观众们会在影院中哄堂大笑,所以我们要反对“大东亚共荣圈”。大一统本来只是统治阶级的狂热梦想,现在不知为何竟然有很多平头百姓也十分热衷起来,可见钱钟书说得好,最高明的愚民,不是让人民不受教育,而是让他们受某种教育。
第一段中,有一句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到底什么是“肉食者”?有人说就是贵族,我不太同意。虽然万恶的旧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肯定是贫苦的,但平民就吃不上肉,甚至照规定就不准吃肉,我还未敢深信。
杜注:“肉食,在位者。”孔疏:“孟子论庶人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是贱人不得食肉,故云在位者也”。杜是晋朝杜预,孔是唐朝孔颖达。凡是解经,称为“注”,而对“注”进行进一步解释与说明的,则称为“疏”。杜注很简单,就是当权派;孔颖达引的那一大段,我却觉得画蛇添足。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里的“肉”,并不是一般的肉食,而是“祭肉”,就是古代重要的祭祀上会用到的肉,典礼结束后,会照礼法分发给参加祭祀的人。能参加国家祭祀的,也就是高官重臣,即“在位者”了。这种分发祭肉的制度,在后来数千年君主统治时期都延续下来了。甚至包括民间,家族宗祠村落等,都会定期祭祖还神分肉,这种仪式至少在民国时期都还较为广泛普遍地存在着,真正零落了,那是49年以后。
如果把“肉食者”认为是贵族,那曹刿就是平民,而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先秦,平民是不可能想见国君就能见到的。而“肉食者”是在位权臣,那曹刿就不是庶人,最起码也是个“士”。关于“士”的来源与成分问题,可以参见易中天《品三国》。后世“士”成了个泛指,但在先秦,“士”还是一个比较明确的身份表征,往上翻族谱,祖上一定是贵族。曾经有人把“士”这个概念与西方学术界的“知识分子”挂钩,别人我不知道,在这篇史传中的曹刿,倒不折不扣是个知识分子。
曹刿见到庄公,开宗明义,问庄公“何以战”,看看庄公的三个回答。第一次是答,我不敢独占独用,有好的衣食,必然拿来与人分享。曹刿不屑,说这是“小惠”。庄公又答,祭祀神明的时候,我不敢把祭品的数目随意虚报。曹刿还是认为,这是“小信”。庄公从曹刿的回答中大致明白了对方想听什么,这回回答:所有大小案件,虽然不见得每一件都保证明察秋毫,但还是认认真真不敢马虎,至少要做到设身处地,合情合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