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院士回母校之黄旭华”有感——徐艳艳

(2020-06-05 09:20:35)
标签:

政治

分类: 承德县二中
读“院士回母校之黄旭华”有感

爱国,就要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辈子,黄旭华将“惊涛骇浪”般的功勋“深潜”在人生大海中,终生报国不言悔。
上世纪60年代,核潜艇研制之难,难在这项工作几乎是从零起步。黄旭华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从何下手,从哪打开工作局面的方法问题。对黄旭华来说,自力更生不仅意味着毅然奋起、百折不挠的决心,更体现在为了成功,他开动脑筋,自创了许多科研机制,这些机制看着土,却行之有效。当科研条件不具备时,可以先启动相关基础工作,边干边创造条件。面对困难,黄旭华又提出“骑驴找马”的工作思路,通过走出去“种菜”的办法提升科研能力。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让茫茫海疆有了中国的“钢铁蛟龙”。
回顾黄旭华科研工作的不易,他的同事、学生和亲属不约而同提到了1988年那次期待已久的深潜试验。深潜试验追求的是极限下潜,将下潜到设计的极限深度,这个深度预示着危险。试验前,核潜艇总体建造厂为参试同志拍了“生死照”,以防万一失败后做个“最后的留念”。参试的年轻艇员满腔热血,有的甚至写好了遗书。看到这个情况,年过花甲的黄旭华立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
几十年来,他率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型号研制,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培养锻炼了众多科技英才。让年轻人放手去干!黄旭华任总师、所领导时如此,退出一线后也是如此。他说,年轻人需要支持、需要鼓励。如今,黄旭华虽年事已高,但会利用做报告、接受采访的机会,“苦口婆心”地讲故事,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年轻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研究永无止境。黄旭华寄语青年一代,高精尖是买不来、求不来的,只能立足国内、自力更生。他希望年轻人勤于奋斗,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黄旭华只顾躬身向前,他本人并没有总结过功劳,但他身边的同行、同事却看得清清楚楚。科研没有坦途和捷径,人不痴狂,难以达到光辉的顶点。
可以说黄旭华的一生,就是一部我国核动力潜艇的研制史。他呕心沥血,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开拓发展的精神令人动容;他锲而不舍,为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跨越发展、不懈奋斗的拼劲催人奋进。
黄旭华和老一代核潜艇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完美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这种精神必将感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献身国防科技事业!
30年,别梦依稀。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正是这些无私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第30期承德县宽城县分队
承德县二中 政治 徐艳艳
2020年5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