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俊俊评癸酉本 |
《红楼梦》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开虎狼药”中,薛小妹留下的十首怀古诗(绝底谜),吸引了自清至今二百多年来诸位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探索、破译,一时间真是众说纷纭、殚心竭虑,见仁见智,各领风骚。
他们有清、民国时代的大儒,周春、赵曾望、徐凤仪、王希廉、俞平伯……
他们有红学家(诗家),陈毓罴、蔡义江……
他们有谜家,柯国臻、赖浩明……
虽然派别不同,蔡义江先生之前,大多数学者都是按照物谜来猜。蔡义江先生可谓推陈出新,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小说中之所以写“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的”,就是作者深知一些人有此癖好,而预先告诉他们不必在这上面去花费心思。不交代谜底,也正是因为当作灯谜看,猜对猜错,对小说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些诗,在作为灯谜之外,应该另有真正的有意义的“谜底”。否则,为什么二十二回中所有的灯谜,连贾政之流都能一猜就中,而现在黛玉、湘云、宝钗等人反不及红学家们聪明,红学家所猜出来的这些谜底,他们竟一个也猜不到呢?可见,说她们都猜不到的,并非是走马灯之类的东西,而是她们所决不可能猜到的“谜外之谜”。
十首绝句,其实就是《红楼梦》的“录鬼簿”,是已死和将死的大观园女儿的哀歌。——这就是真正的“谜底”。名曰“怀古”,实则悼今,说是“灯谜”,其实就是人生之“谜”。 蔡义江先生的思路我很赞同,这十首怀古诗在书中薛宝琴已说明“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可见它们是一定有作为普通诗迷的俗物谜底的,否则曹雪芹就是欺骗读者了,那未免太打击读者对他的信心了。所以以前的学者如周春等按物谜来猜是没有错的,而且结合这些学者的成果,作为物谜的谜底已基本水落石出。但是,正如蔡义江先生所说,作者之所以没有公布作为物谜的谜底,是因为这十首诗谜放在小说中,是有其“谜外谜”的,即它们一定不会与小说情节本身脱节,而是和小说中其它谶语性质的诗词一样,隐寓着大观园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而作者正是启发读者探究其中的人物谜底。(而且按照佛家的说法,尘世之人也是俗物,从这一点也可证明有谜外谜。)
蔡义江先生根据他的分析,指出了十首怀古诗分别对应的九位大观园女儿。如今,癸酉本横空出世后,再细读十首怀古诗,可发现蔡义江先生给出的谜底大半是对的,只有几个需要修正或补充说明。现在就谈谈我根据癸酉本得出的人物谜底: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谜底:贾家
解释:总写,以曹操大军的赤壁之败寓贾家之败。而作者也姓曹,故又寓曹家真事。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谜底:元春
解释:元春主动请缨上前线指挥战事,“铜铸金镛振纪纲”是指她整顿军纪,刚正不阿。因为指挥有方,所以能屡立战功,以致威名令敌人生畏,此曰“声传海外”。而正如她向父亲托梦所诉:“做了官的功劳再大,也抵不了一句谗言”,元春终因皇帝轻信谗言而被凌迟处死,而罪名就是“私通戎羌”,即此诗中“播戎羌”。“播”取“播种”之意,播下人脉,播下后路,即私自勾结。
钟山怀古(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谜底:李纨
解释:“名利何曾伴汝身”指李纨一生本分守寡,不追名逐利,默默无闻。后回流寇四起,家反宅乱之时,因卫若兰解救,得以隐居山林。她于山上的清贫生活中,专心教子。后来世道恢复太平,李纨却仍旧安于清贫,苦心教子,没有随贾菌母子下山谋求更好的生计,这正契合了判词“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次句“无端被诏出凡尘”指李纨因儿子贾兰在疆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和皇帝感念她的贞烈,被诏出山,并进宫受封。儿子立功,母亲受封,此所谓“牵连大抵难休绝”。然而李纨受封不久,却倏忽死去,枉与他人作笑谈,真可谓命运无常,故曰“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谜底:凤姐
解释:首句“壮士须防恶犬欺”指凤姐虽是脂粉英杰,为家族操碎了心,功劳很大,但后回她的对头赵姨娘和邢夫人还是执意寻她的短,将其扳倒。最终督察院也查明凤姐害死三条人命(尤二姐、张金哥、守备),犯了三宗罪(尤二姐之事、张金哥和守备之事,另加“在外面放利钱也被查出”)。三宗罪名成立之时,即“三齐位定”之时,也就是凤姐死期来临之时,即“盖棺时”。后两句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是指刘姥姥虽然身份卑微,但却不忘旧恩,后来两度搭救巧姐脱离危难之境并善待她。
广陵怀古(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谜底:妙玉 (蔡义江先生认为是晴雯)
解释:“蝉噪鸦栖”借指妙玉先时在栊翠庵的带发修行生活,“隋堤风景”指后回她避情乘游槎,云游常熟、瓜州渡口等六朝繁盛之地。首两句都是妙玉晚年时对青春时光两个阶段的回忆,“转眼过”和“近如何”则表达了追惋和怀念。后两句“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指她云游常熟时,被当地公子陈也俊和其他许多子弟慕名追求。“惹得纷纷口舌多”还特指瓜州渡时,老和尚借故骚扰她时的争吵,隐下后文老和尚设计将她掠走。
桃叶渡怀古(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谜底:迎春
解释:“衰草闲花映浅池”是写宝玉徘徊在紫菱洲一带所看到的景况,“桃枝桃叶总分离”指宝玉和迎春手足情深,终究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是指迎春走后缀锦楼的情状,“小照空悬壁上题”与癸酉本第87回所写相契合:“宝玉望着墙上一幅旧画,乃迎春幼年时惜春为他所作,画上之人巧笑嫣然,如今又在何处?”
青冢怀古(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谜底:探春 (蔡义江先生认为是香菱)
解释:“黑水茫茫咽不流”是指探春远嫁海疆时,在茫茫海上行进时的凄凉。“冰弦拨尽曲中愁”指她通过弹琴抒发心中的痛苦。汉朝时,有昭君出塞和亲,正是因为皇帝群臣的无能,才拿一个弱女子做牺牲品,乞求以此平息战争,而探春正因循了这种命运,故曰“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谜底:宝钗 (蔡义江先生认为是秦可卿)
解释:首句“寂寞脂痕渍汗光”让我联想到“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一回中,癞头和尚所念:“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由“粉渍脂痕”关联,可见两首诗都指宝玉宝钗之事。梦醒“散场”之后,宝钗自然只落得“寂寞”,并且“温柔一旦付东洋”。宝钗苦心劝谏宝玉读书,却使得二人矛盾加剧,最终宝玉决绝的弃宝钗而去。“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指宝钗嫁给贾雨村后,终究因贾雨村获罪受牵连而流放东北,最后与此怀古诗谜面悼念的杨玉环一样,死于流离路途。“此日衣衾尚有香”中的“香”恰好可指宝钗身上的“冷香”,宝钗最后被葬于雪中,若是“尚有香”自然是“冷香”了,此可作“冷香”一解。另外,前八十回中有宝玉开玩笑将宝钗比作杨妃,第二十七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连作者都认可了宝玉的玩笑,可见这是作者为宝钗结局作伏笔,因为宝钗和杨妃的结局却有相似。两人都有咎由自取的成分,宝钗若不纵容贾雨村贪赃枉法、谋求功名,也不会落得如此结果。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谜底:红玉 (蔡义江先生认为是金钏)
解释:书中红玉因犯了主子之名,改名小红。作者这首怀古诗的谜面咏的是红娘因东窗事发被夫人吊起来严刑拷打之事,但后世人很少有把红娘称作“小红”的,作者这样改,是再清楚不过的让我们摆脱猜物谜的思路,进而想到这十首诗“悼今”的一面。作者为了点醒读者,甚至不惜将这首诗谜的人物谜底直接放在谜面上,虽然作者料到即便这样,后世读者也不一定能完全被点醒,但至少会有一定启发。蔡义江先生似乎就舍近求远,他猜的谜底是金钏。其实,有了癸酉本就会发现红玉才是更契合的谜底。且逐句分析:“小红骨践最身轻”指红玉本是下等丫鬟;“私掖偷携强撮成”指黛玉轻信鸳鸯谗言,冤枉小红与蓉蔷一伙强盗勾结;“虽被夫人时吊起”指黛玉愤而将小红吊起来拷打,“已经勾引彼同行”仍是反讽黛玉对小红的冤枉。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谜底:黛玉
解释:上面一首怀古诗的谜底是红玉,而黛玉误杀小红立即导致了自取灭亡。故两人的怀古诗也前后紧挨。另外,黛玉是全书第一女主人公,这收尾的末首也非她莫属。“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柳梦梅是在梅树边拾到杜丽娘遗下的自画像,而宝玉则异曲同工,不是在梅树下,而是在柳叶渚边的槐树洞里拾到黛玉遗下的有旧诗的手帕。“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指宝玉在外羁留回来时已经时隔一年了。
他们有清、民国时代的大儒,周春、赵曾望、徐凤仪、王希廉、俞平伯……
他们有红学家(诗家),陈毓罴、蔡义江……
他们有谜家,柯国臻、赖浩明……
虽然派别不同,蔡义江先生之前,大多数学者都是按照物谜来猜。蔡义江先生可谓推陈出新,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小说中之所以写“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的”,就是作者深知一些人有此癖好,而预先告诉他们不必在这上面去花费心思。不交代谜底,也正是因为当作灯谜看,猜对猜错,对小说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些诗,在作为灯谜之外,应该另有真正的有意义的“谜底”。否则,为什么二十二回中所有的灯谜,连贾政之流都能一猜就中,而现在黛玉、湘云、宝钗等人反不及红学家们聪明,红学家所猜出来的这些谜底,他们竟一个也猜不到呢?可见,说她们都猜不到的,并非是走马灯之类的东西,而是她们所决不可能猜到的“谜外之谜”。
十首绝句,其实就是《红楼梦》的“录鬼簿”,是已死和将死的大观园女儿的哀歌。——这就是真正的“谜底”。名曰“怀古”,实则悼今,说是“灯谜”,其实就是人生之“谜”。 蔡义江先生的思路我很赞同,这十首怀古诗在书中薛宝琴已说明“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可见它们是一定有作为普通诗迷的俗物谜底的,否则曹雪芹就是欺骗读者了,那未免太打击读者对他的信心了。所以以前的学者如周春等按物谜来猜是没有错的,而且结合这些学者的成果,作为物谜的谜底已基本水落石出。但是,正如蔡义江先生所说,作者之所以没有公布作为物谜的谜底,是因为这十首诗谜放在小说中,是有其“谜外谜”的,即它们一定不会与小说情节本身脱节,而是和小说中其它谶语性质的诗词一样,隐寓着大观园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而作者正是启发读者探究其中的人物谜底。(而且按照佛家的说法,尘世之人也是俗物,从这一点也可证明有谜外谜。)
蔡义江先生根据他的分析,指出了十首怀古诗分别对应的九位大观园女儿。如今,癸酉本横空出世后,再细读十首怀古诗,可发现蔡义江先生给出的谜底大半是对的,只有几个需要修正或补充说明。现在就谈谈我根据癸酉本得出的人物谜底: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谜底:贾家
解释:总写,以曹操大军的赤壁之败寓贾家之败。而作者也姓曹,故又寓曹家真事。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谜底:元春
解释:元春主动请缨上前线指挥战事,“铜铸金镛振纪纲”是指她整顿军纪,刚正不阿。因为指挥有方,所以能屡立战功,以致威名令敌人生畏,此曰“声传海外”。而正如她向父亲托梦所诉:“做了官的功劳再大,也抵不了一句谗言”,元春终因皇帝轻信谗言而被凌迟处死,而罪名就是“私通戎羌”,即此诗中“播戎羌”。“播”取“播种”之意,播下人脉,播下后路,即私自勾结。
钟山怀古(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谜底:李纨
解释:“名利何曾伴汝身”指李纨一生本分守寡,不追名逐利,默默无闻。后回流寇四起,家反宅乱之时,因卫若兰解救,得以隐居山林。她于山上的清贫生活中,专心教子。后来世道恢复太平,李纨却仍旧安于清贫,苦心教子,没有随贾菌母子下山谋求更好的生计,这正契合了判词“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次句“无端被诏出凡尘”指李纨因儿子贾兰在疆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和皇帝感念她的贞烈,被诏出山,并进宫受封。儿子立功,母亲受封,此所谓“牵连大抵难休绝”。然而李纨受封不久,却倏忽死去,枉与他人作笑谈,真可谓命运无常,故曰“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谜底:凤姐
解释:首句“壮士须防恶犬欺”指凤姐虽是脂粉英杰,为家族操碎了心,功劳很大,但后回她的对头赵姨娘和邢夫人还是执意寻她的短,将其扳倒。最终督察院也查明凤姐害死三条人命(尤二姐、张金哥、守备),犯了三宗罪(尤二姐之事、张金哥和守备之事,另加“在外面放利钱也被查出”)。三宗罪名成立之时,即“三齐位定”之时,也就是凤姐死期来临之时,即“盖棺时”。后两句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是指刘姥姥虽然身份卑微,但却不忘旧恩,后来两度搭救巧姐脱离危难之境并善待她。
广陵怀古(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谜底:妙玉 (蔡义江先生认为是晴雯)
解释:“蝉噪鸦栖”借指妙玉先时在栊翠庵的带发修行生活,“隋堤风景”指后回她避情乘游槎,云游常熟、瓜州渡口等六朝繁盛之地。首两句都是妙玉晚年时对青春时光两个阶段的回忆,“转眼过”和“近如何”则表达了追惋和怀念。后两句“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指她云游常熟时,被当地公子陈也俊和其他许多子弟慕名追求。“惹得纷纷口舌多”还特指瓜州渡时,老和尚借故骚扰她时的争吵,隐下后文老和尚设计将她掠走。
桃叶渡怀古(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谜底:迎春
解释:“衰草闲花映浅池”是写宝玉徘徊在紫菱洲一带所看到的景况,“桃枝桃叶总分离”指宝玉和迎春手足情深,终究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是指迎春走后缀锦楼的情状,“小照空悬壁上题”与癸酉本第87回所写相契合:“宝玉望着墙上一幅旧画,乃迎春幼年时惜春为他所作,画上之人巧笑嫣然,如今又在何处?”
青冢怀古(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谜底:探春 (蔡义江先生认为是香菱)
解释:“黑水茫茫咽不流”是指探春远嫁海疆时,在茫茫海上行进时的凄凉。“冰弦拨尽曲中愁”指她通过弹琴抒发心中的痛苦。汉朝时,有昭君出塞和亲,正是因为皇帝群臣的无能,才拿一个弱女子做牺牲品,乞求以此平息战争,而探春正因循了这种命运,故曰“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谜底:宝钗 (蔡义江先生认为是秦可卿)
解释:首句“寂寞脂痕渍汗光”让我联想到“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一回中,癞头和尚所念:“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由“粉渍脂痕”关联,可见两首诗都指宝玉宝钗之事。梦醒“散场”之后,宝钗自然只落得“寂寞”,并且“温柔一旦付东洋”。宝钗苦心劝谏宝玉读书,却使得二人矛盾加剧,最终宝玉决绝的弃宝钗而去。“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指宝钗嫁给贾雨村后,终究因贾雨村获罪受牵连而流放东北,最后与此怀古诗谜面悼念的杨玉环一样,死于流离路途。“此日衣衾尚有香”中的“香”恰好可指宝钗身上的“冷香”,宝钗最后被葬于雪中,若是“尚有香”自然是“冷香”了,此可作“冷香”一解。另外,前八十回中有宝玉开玩笑将宝钗比作杨妃,第二十七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连作者都认可了宝玉的玩笑,可见这是作者为宝钗结局作伏笔,因为宝钗和杨妃的结局却有相似。两人都有咎由自取的成分,宝钗若不纵容贾雨村贪赃枉法、谋求功名,也不会落得如此结果。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谜底:红玉 (蔡义江先生认为是金钏)
解释:书中红玉因犯了主子之名,改名小红。作者这首怀古诗的谜面咏的是红娘因东窗事发被夫人吊起来严刑拷打之事,但后世人很少有把红娘称作“小红”的,作者这样改,是再清楚不过的让我们摆脱猜物谜的思路,进而想到这十首诗“悼今”的一面。作者为了点醒读者,甚至不惜将这首诗谜的人物谜底直接放在谜面上,虽然作者料到即便这样,后世读者也不一定能完全被点醒,但至少会有一定启发。蔡义江先生似乎就舍近求远,他猜的谜底是金钏。其实,有了癸酉本就会发现红玉才是更契合的谜底。且逐句分析:“小红骨践最身轻”指红玉本是下等丫鬟;“私掖偷携强撮成”指黛玉轻信鸳鸯谗言,冤枉小红与蓉蔷一伙强盗勾结;“虽被夫人时吊起”指黛玉愤而将小红吊起来拷打,“已经勾引彼同行”仍是反讽黛玉对小红的冤枉。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谜底:黛玉
解释:上面一首怀古诗的谜底是红玉,而黛玉误杀小红立即导致了自取灭亡。故两人的怀古诗也前后紧挨。另外,黛玉是全书第一女主人公,这收尾的末首也非她莫属。“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柳梦梅是在梅树边拾到杜丽娘遗下的自画像,而宝玉则异曲同工,不是在梅树下,而是在柳叶渚边的槐树洞里拾到黛玉遗下的有旧诗的手帕。“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指宝玉在外羁留回来时已经时隔一年了。
前一篇:唐罗隐《牡丹花》对曹雪芹大有启发
后一篇:何莉莉:末回宝玉有大段自我剖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