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谈宝钗结局

(2008-10-18 19:43:11)
标签:

杂谈

分类: 俊俊评癸酉本
红楼梦第28回中,贾宝玉赴薛蟠的酒宴。席间,宝玉觉得滥饮无趣,便提议发一新令,这令的规则如下:

“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 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 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看似闲文的地方,曹雪芹往往都有大寓。红楼梦中的很多诗词都预示后半部各个人物的结局。而宝玉说的令里正是隐写后半部宝钗的结局。试看我的分析: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宝玉撒手悬崖,宝钗独居)
  女儿愁,悔教夫胥觅封候。(后悔借词含讽谏)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终耐不住寂寞)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荡秋千时,被墙外的贾雨村发现)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
  ”闼普诓蛔〉那嗌揭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引自《清无名氏·抛红豆》,收于王悠然辑《回肠荡气曲》中。)

  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乃宋代秦观《忆王孙》词中成句,词中女主人公从早到晚等待她的爱人,而终于未能如愿。)

另外,第22回中有首谜底为更香(用于计时,即在香上标出刻度,以燃烧的长短计算时间)的灯谜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

脂本系统中庚辰本是把它属给宝钗的,我认为这应该是作者的原意。 分析下这首诗:

琴边代指志趣,衾里指一个被窝共枕。“琴边衾里两无缘”说的是宝玉宝钗无共同志趣,睡在一个被窝里却两心相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所表达的意思跟“雨打梨花深闭门”是一样的,都是指宝钗苦苦等待宝玉归来。

再看第38回咏菊花诗里宝钗的那首《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这首诗还是写宝玉离去后,宝钗独居的生活:“念念心随归雁远”与“呆雁”一节对看,这“呆雁”指的就是因为宝钗雪白丰腴的膀子而看呆了的宝玉。那时的宝玉尚被她雪白的膀子吸引,而此时的宝玉却已弃她而去。前后对比,令人生叹。
“慰语重阳会有期。”尽管满怀希望,宝钗终没等到“慰语重阳”的那一天。

等了一年又一年,宝玉却没有归来。宝钗的结果在哪里?曹雪芹的交待就在这至为关键的最后一句里: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这句诗源自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chan 三声 )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看看这首诗的大意:打完秋千,累了,下来懒得整理衣裙头饰等,只是搓着纤细的双手。露很浓,挂满露珠的花朵显得更加柔嫩。忽然看见有客人来了,自己什么都来不及整理了,落下来的袜子来不及提起,头上插的金钗也溜下来,只能含羞而跑。跑到园门口了,又忍不住回头看看来的这个人,看又不好意思正面看,于是顺手拉过园门前的一支青梅,装模作样地嗅着~~

曹雪芹在这里将这首词借为己用,贴切自然的脱化出宝钗的结局:词里那个有着纤纤细手、娇羞无比的李清照换成了宝钗,而那个来人也换成了路过的贾雨村。

“谁怜我为黄花瘦?”怜她的人终于等到了。当年“悔教夫胥觅封候”,如今等来了热衷仕途的贾雨村(钗于帘内待时飞),可算如愿,只是做了妾。而正妻正是娇杏。

娇杏是“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那宝钗怎么解呢?正好相反。开篇和收尾的这一对比,意味深长。

预示宝钗袭人结局的酒令和呆雁一节都在第二十八回。而这回的回目正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所以这一回就是隐写宝玉、宝钗,蒋玉菡、花袭人两对夫妻的。回目中的”羞笼红麝串“隐写宝玉宝钗结婚,而正文中的酒令又进一步预示婚后宝钗被弃。

袭人迫嫁是因为宝玉把她送出去的,宝钗改嫁是因为宝玉离了她。两件事都跟宝玉有关,故在一回预测。还是那句话,作者秉菩萨之笔。

红楼梦章法结构之对称,反映在袭人和宝钗的身上,就是她们俩结局的相类,都是名花易主。此种情节安排,可能就是脂砚所推崇的"相犯不犯"。

宝玉也是在黛玉死后,娶了宝钗。看来第58回藕官的那段丧妻再娶并不见得就一定是得新弃旧的理论,不独合了宝玉的呆性,也正是曹雪芹所秉持的观念。而且,在曹雪芹看来, 这套理论不独适用于对爱情忠贞的男人,也可以推广到女人。这再一次体现了曹雪芹对女性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从“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觉的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曹雪芹不仅是推崇男女平等,而且到了有点矫枉过正的地步。而这种观念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是多么超前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