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奖励在家庭教育中的使用权限,使用说明,和使用期
(2012-05-12 10:45:20)
标签:
杂谈 |
一篇关于儿子背古文赢鞋子的微博,引得许多博友探讨家庭教育中物质奖励的问题。
其实,不必谈物质奖励色变。但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及相对应的批评教育,赏识教育一样,都是教育中的工具。
既然是工具,就会有使用权限,使用说明,和使用期。
我了解自己的儿子,可以用了如指掌来形容。知子莫若母啊。他微细的一个表情后会有什么样的思维运行轨迹,我都可以大致推测。他的性格中大部分像我,小部分像爸爸。
在这样的了解基础上,我知道,晚熟的他其实到了十四岁这年,才算进入了对金钱有点概念的阶段。
也就是说,他的需求开始扩大,扩大到不属于我和他爸爸常规会供给他的。
所以,也是今年,他才开始按月领零花钱。在正常吃穿用度之外,有了自己小小的消费欲,也有了小小的储蓄欲望。
我从不过问他零花钱的去处,但是要求他有个记账工具,每月在发零花钱时会偶尔看一次,看主要去向。只是看,从不评价,也不指挥。
他会用有限的零花钱,给小妹买些妈妈不批准的零食,表达对妹妹的爱和慷慨,那种时候,他不用再取得妈妈批准,一个哥哥的情怀不用被一个儿子的地位袭击。
真是不错。
儿子其实,与生俱来就是个慷慨的,企图心不强的人,小学阶段,他参演了一些儿童剧,得到了许多演出收入,大概有几千之多,当时,他完全没有金钱观念,直接把钱分别送给了姥爷,爷爷,也有送给我的。我也并没有试图培养他的金钱概念,他的世界充满了高度信任的安全感,钱,对他真是身外物。我觉得这种阶段保持久了没什么不好。
关于学习。从没有被妈妈强加过学习压力的儿子,一直是慢慢的自我孵化,吸收和成长。小学时,他在学校的百首诗词竞赛中屡屡领先,就是因为自己喜欢古诗词的韵律,经常在家里陶醉的给我吟上一段,享受其中,却从来没压力,因为我没有要求,他是自愿的。
其他科目也是如此,我做的,就是一起看些纪录片,书,分享话题,爬山下海,但从没有具体指导过任何一题,一文,一次考试。他都靠自己,小学是语文尖子生,作文写的生动,没有框框,真心实意的话很感人。
半年前到了美国,他的全部心神都被美国的学校氛围吸引,背单词,学英语是每日重头戏,不知不觉,慢慢适应这里学习环境的同时,儿子把喜爱的汉字,中国文学搁置太久。
就是有点担心这个,我才在他看好了一双鞋时,提出背古文,背五篇,奖励这双完全可以不买的鞋的解决方案。
因为我儿子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企图心不强的,慷慨特征的孩子,为欲望牵制,建设些许企图心。同时,如何建立一个契机,让他重返古诗词的韵律,古文的智慧。
才有这个提议。
所以,如果有博友问我,物质奖励作为工具,使用权限,使用说明,和使用期是什么。
那我要回答:
使用权限:使用者必须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
使用期:非幼童。(幼童在世界观建立之初,强调物质奖励,会使孩子建立过于功利化的人生观,也会有把父母的爱与物质混淆的危险。)
使用说明:谨慎使用,选择能够在过程中,建立起愉快和内驱力,和孩子本来需要强化的爱好一致的项目。特别注意,不是选择孩子极其不爱的事情来要求完成,以取得鼓励。原则是用胡萝卜吸引小兔子练跑,而不是吸引它,逼它游泳。
家庭教育中,一切都可以是工具。信手拈来,飞花摘叶都可能一招致效。对于能够很好控制情绪的父母,懂得不同情绪输入和输出间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和力量的话,嬉笑怒骂,也都可能使孩子有正面收获。
很多高僧使弟子彻悟,有时也可能用折磨和功利的手段。手段都是工具而已,这些工具后是自己的修为。
如果,不够了解孩子,不够了解自己,过于僵化,还是按部就班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