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陌生
(2010-02-23 14:56:14)
标签:
育儿思维定势班会于永正教育 |
分类: 我的涂鸦 |
有一年暑假,德高望重的于永正老师来我们县上了一节作文示范课。我的学生有幸来到于老师的课堂上。于永正老师对孩子们是陌生的。在他眼里,孩子们都是一样的。他把温煦的目光,热情的赞扬公正地给予每一个孩子。我惊奇地发现,平时我眼里的差孩子有时甚至比我眼里的好孩子表现得出色,当堂作文得到的分数也很高。孩子们有的得了100分,有的得了120分,150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高高兴兴,信心满满。
唯一得到150分的那个孩子,真的是最出乎我意料的。他是挺让老师操心那种孩子,很调皮,作业也是拖拖拉拉。可是,这节课,于老师第一个提问他,并称他是自己在这个学校结交的第一个好朋友。这节课他多次参与于老师设置的互动,真的很出色。这是在我的课堂上他不可能得到的殊荣。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思维定势。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就指向那丑陋、粗俗的一个吧!
我们班一个成绩优秀的小男孩,在上个学期当选为组长。每天他把作业交到我面前的时候,都是说:老师,我们组的作业交全了。
直到有一天,他妈妈打电话给我,问是不是这个学期学生作业特别少,有时候还没有作业。我才知道,他很多次都不交作业,他利用我对他的信任欺骗了我。更重要的是,我被我自己贴的标签蒙蔽了,使他走了一点儿弯路。如果不是他妈妈及时发现,或许我还会继续错下去,使他在这条自作聪明的弯路上走得更远。现在想起来还是为自己的失职感到自责。
上个学期,我们学校举行讲故事比赛。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名额,给谁呢?让我颇费犹豫。当然,我心目中是有人选的——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朗读课文表现好的几个学生。但是名额只有一个,他们几个几乎不分上下。我在班会上讲了这件事情。有的同学提议,愿意参加的同学都可以准备,下一周的班会时公平竞争。这个办法不错。竞争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小女孩胜出。她选的故事是《捧空花盆的孩子》,讲得很生动,从始至终,没有一处磕磕巴巴,简直是行云流水,颇有百家讲坛于丹教授的风采。显然,她做了充分的准备,显然,她有这样的才能。那天她赢得了我和同学们最热烈的掌声。当然,也在学校的比赛中为我们班捧回了第一名的奖状。让我感慨:我们班真是藏龙卧虎啊,不知还有多少奇迹等我去发现。
思维定势是无形的,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判断。如果不时刻提醒自己,那势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使得受到重视的孩子产生不应有的浮躁,使得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孩子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老师的“偏心”与冷漠,更加灰心丧气。正如《圣经》上的一句话,富有的还要给予,没有的还要剥夺。越有的就越有,越没有的就越没有。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每天都是新的。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突破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假装陌生,给每一个孩子均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