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pad,一种新的育儿工具

(2015-03-14 10:33:52)
标签:

杂谈

电子产品=精神鸦片?

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些电子产品给整个人类生活带来了无穷好处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的争议,如,高大上的Ipad要不要给孩子玩?

http://ww2/large/62cd9dc5jw1eq51wz9zk0j20hs0b4401.jpg

有的家长死活不让孩子玩这种带平明的电子产品,原因很简单:

一是这种电子产品无一例外有一个耀眼的显示屏,这对儿童眼睛的发展是有害的;

二是电子产品中的游戏太吸引人了,孩子玩了往往容易上瘾,而电子游戏就是残害孩子的精神鸦片啊。

有的家长则采用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的考虑是:不让孩子玩有什么办法啊,也不能制止他,随他去吧。

两种意见虽然表面上不同,但这两种意见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把Ipad之类的产品当做了孩子成长中的负面因素,当做了洪水猛兽,对电子产品对孩子影响的评价是负面的。

其实,换一个角度,我们是否思考一下,这些新近的电子产品,如苹果公司的Ipad,能否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发挥一个促进的作用呢,通过它们让我们的孩子更好的学习、娱乐和生活呢?

当然可以,也应该可以。

Ipad,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育儿工具吗

首先,当家长的应该有一个思路的转变:孩子并非成长于一个纯净的时空,这是一个伟大的互联网时代,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也是身处这个时代人们的幸福;相对比60后、70后甚至80后的小时候,大部分人没有这样一块小小的屏幕,让人欢喜让人忧,新时代的孩子是幸福的,即使Ipad等带来了一些教育的问题,这也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利用的问题。换言之,工具本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你如何来利用,Ipad无罪,犯错误的是人。

其次,如果在这一阶段就是不让孩子碰一点电子产品,害怕孩子上瘾,便将自己家的Ipad束之高阁是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呢?也不尽然。Ipad等电子产品的魅力,游戏的诱惑始终都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一个孩子,自小从未接触过Ipad之类的产品,在一个纯净的环境中长大,在父母和老师安排好的环境中生活,不用自己做主,也不能自己做主,没有任何不良嗜好,顺利考上了大学。那么,上大学之后呢?没人管了,他自由了,这时候,他面对那么多他多年来未完成的渴望,他受得了那么多身边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吗?小时候太苦,往往凝聚心中成为情结,成长了则需要加倍补偿,这种情结的解决,则需要巨大的心理能量才能压得住。

一天晚饭,小迟苦口婆心对我说,“小孩还得玩游戏,小时候管得严,一点不玩,长大了一见游戏更受不了了。”

这种思想当然不会是小孩子的原创,是我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听到了。不过,这种观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Ipad等媒介的电子游戏,深谙人性之特点,不仅小孩子、成年人很多也受不了。面对更多的诱惑以及人性之弱点,去敏感化才是解决之道。

所谓去敏感化,就是对于那些你本来不想让孩子碰的东西,如果你表现得敏感、紧张过度、强加干涉,那么会增加这些内容的吸引力,你越不让他干,他越想干,你的强迫离开反而增添了做这些事的魅力,心理学上,“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个思想开化的社会,根本就没有所谓早恋这回事,男生女生可以凭本性交往,这往往也不成什么问题了。笔者有年去西北,发现当地少数民族,初中的孩子一般家里就给找好人家了,念着中学,谁是你老婆,谁是你老公你都知道了,所以,这些孩子,也没有所谓的暴风骤雨的青春期了。

话说远了,电子游戏的去敏感化,得让孩子接触,适当让孩子玩一玩,玩过了,可能他会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也就不当回事了。因此,如果一个孩子,有Ipad的经历,也知道人间的各种乐趣,那么,他可能长大之后,对所谓电子海洛因之类的不屑一顾,也就是那么回事,他不是不再玩Ipad,而只是把Ipad当成Ipad。

如何用Ipad育儿

1.寻找合适儿童玩的App

Ipad是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在其间的内容。在苹果商店,App万千,免费的收费的都有,有一些内容,确实老少咸宜,甚至对幼儿教育有用的,不过这样的内容往往是收费的。有些家长,买平板电脑不心疼钱,但用正版软件就心疼钱了。其实你要换个思路想,就像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一样,一个优秀的App,对大人孩子的益处也是可以想见的。人生有限而App无限,与其消耗生命去玩无聊的带广告的app,不如花钱给孩子买两个好的。对于小迟,因为学英语的需要,给他购了正版的“儿童魔力英语”,他便自觉跟读起来了,其实比找一个英语外教一小时100元的性价比更好。现在这个软件,小迟已经学过几遍了,每次看着他跟着屏幕喊英语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软件没白买。

http://ww3/large/62cd9dc5jw1eq51yg9dn4j20eg085q5t.jpg

2.充分利用普雷马克原理

当然,孩子用Ipad,更可能的是用来游戏,而这些游戏,所谓的教育意义并不充分,那么就禁止他玩吗?也不是。心理学家曾让一帮孩子选玩游戏机或者吃糖果,对于爱玩游戏机的,就提出“想玩游戏机,必须先吃糖”,对于爱吃糖的,就说“想吃糖必须先玩游戏机”,结果发现,前者糖吃得比以前多;后者游戏机玩得更多了——喜欢的行为可以作为不喜欢行为的强化物,这就是普雷马克原理。

普雷马克原理生活中常见,老太太教育小孩都会说,“先写完作业再吃糖”,所以这个原理也称为“祖母法则”。育儿中常见,“如果不吃饭,就没有零食吃”,“只有按时上床,才有故事读”,注意别搞反了,“先吃零食,然后好好吃饭”就没有效果。——成人间也有用的:先洗脚,再上床。

利用普雷马克原理,如果想玩Ipad,就得先做某事;如果某事没做,就没有Ipad游戏玩。把Ipad当做你众多希望孩子做事的强化物。这里的“某事”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做家务,等等,任你选择,也可以和孩子商量,他可以赚积分来换取Ipad时间。Ipad是玩了,但是你所希望的孩子某些习惯训练好了。双赢。

另外注意,这里的做完“某事”之后可以玩Ipad,应该是孩子从本能上来说不愿意干的事,但这件事从本质上讲确实又对孩子有好处。如果孩子本来对“某事”就感兴趣,如最愿意读书,然后你再说读书之后才能玩Ipad就不妥了,这样就出现了所谓强化的负效应,本来人家爱读书的,这下变成不玩Ipad不读书了。我现在让孩子做的“某事”是背单词,学点英语,做些单词题,这些事情比较枯燥,但生活中却重要,背单词赚Ipad时间,是小迟常做的事。

3.注意时间控制

孩子玩Ipad,要注意时间上的控制,毕竟Ipad的某些内容还是很吸引人的。每次玩Ipad要记住时间的要求,为了这一点,我专门给小迟下了一个计时软件,孩子在游戏之前先把计时软件打开,玩过Ipad,铃声一响,立即停下来。先带着他做,然后再盯着他做几次,养成习惯,到时候孩子就会自动打开计时软件,铃声响后自动停下来了。

和孩子一起享受Ipad的时光吧!

有些话还要补充说一下:

关于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也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见得都是积极的。所以,在用Ipad育儿时也要有考虑:

一、Ipad可以作为教育工具,但并非唯一或者最好的手段,如果可能,带孩子去大自然游乐应该比电子游戏更有利于其身心,这毫无疑问,然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随时有这个条件。比如在冬天,天寒地冻,孩子放学早,无法外出,你又不能时时陪伴于他左右,这时候怎么办?Ipad可以做点工作没有问题。

二、孩子沉浸Ipad之类肯定不好,其实沉迷什么也不见得好。育儿这里凡事讲究个度,少量毒品也可以作为止痛药,天天海鲜肯定得痛风。

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我们家长努力的方向,在现有的条件和背景下,我们能做什么对孩子有好处才是重要的。没办法了,玩点游戏也充满教育元素,孩子玩minecraft,建高楼大厦,是引导创造力的好时候;孩子玩植物战僵尸,没有教育意义了,也可以顺势交他识字……哪里有教育,哪里都有教育,什么都是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