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命“牧者”突出课堂育德
(2020-10-30 21:43:42)分类: 教学随笔 |
2020年师德教育活动月学习体会
践行生命“牧者” 突出课堂育德
保康县熊绎中学 崔德军
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从教之要。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第三部分“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指出:“突出课堂育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重教书轻育人倾向。突出课堂育德,提升师德修养,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做学生生命成长的“牧者”。
今年春季,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和她的孩子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因为做错题被我批,爸爸过来补刀:“你是不细心,上次也一样,数学在草稿上算对了,写结果抄错了,妈妈说的对。”
儿子一脸的不乐意,沉默好一会开口说:“爸爸妈妈你们忙吗?我们三个谈谈。”
我和老公相视一笑,他爸说:“不忙,你说。”我心里想八岁的娃子你能谈什么?
“爸爸你总是和妈妈对付我,妈妈说我你也说,我烦……”“我们说你是希望你好。”
“你们不能把我当牛吗?”
“什么意思?”我插话。
“我想当牛,牛多好啊,它在山上,想吃草就吃草,想跑就跑,想躺下睡觉就躺下睡觉,还能甩尾巴,你们不能管我像别人管牛那样吗,就是把它弄到山上等它自己做。”我和他爸一时都没有话,没料到儿子会说这些。
“你们天天让我看书,作业做啊做,都要把我这个牛累死了,我想自己喝水,吃草,还想到山上跑。”儿子委屈极了,一直诉说着我们对他的苛刻,表达着自己的希求。
晚上老公对我说:“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我们也需要反思,注意管他的方式方法了。”
……
孩子希望我们把他当做“牛”,做为家长做为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牧(拼音:mù)是汉语常用字 ,指放牛的人。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像牧者那样地管理生命的思想,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就有“牧”的官职,例如刘备就当过益州牧。牧者不去包办牛群、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牛群、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由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牛群、羊群(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牛群、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古代职衔的设计者视黎民百姓为被牧的对象,承认日子是靠老百姓自己过的,而官员所做的事就是类似于“放牧”的管理,让老百姓自己更好地生活。这多少表现了一种人本的思想,无为而为,这种意识及方法,对今天我们认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仍然有着启发作用。
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我们的教学,就是为“牛群”的成长服务,我们要作出规划,把他们带到水草丰美之处,让他们吃好吃饱,然后又到另一处。风暴来了,我们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群出没之处,我们要事先有所警惕;他们过不去的小河,我们要为之搭座小桥……总之,我们是他们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任何动作的代替者。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命独立性。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者、穿针引线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教师不会急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好坏对错,更不会以知识的代言人出现。知识是靠学生去寻找、发现的,与学生的经验、感悟相连,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根深蒂固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学生对教师不再感到畏惧或敌意,而是信赖与依靠。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什么都不懂的弱者,而是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先天智慧与学习机制自主学习的人格独立的学习者。同学之间关系的本质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享学习欢乐、互相促进启发的学习伙伴。
生命的牧者,2014年参评特级教师凝练为我的教育理念,2020年凝练为襄阳隆中名师崔德军工作室的教育主张!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