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管理 |
分类: 生活随笔 |
管理学家德鲁克于1967年发表了《有效决策》,虽然年代久远,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决策,通俗点说,就是拿主意。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决策者,不过是否理性、有效就另当别论了。管理学家相信,一套标准的决策流程有助于降低决策成本,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步骤一:识别
识别问题属于哪种类型,是真正的普遍事件,是对个体来说是独特事件但在更大范围里是普遍的,还是真正的特殊事件,还是某些新事件的早期呈现?
大多数问题都属于普遍问题,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处理。只有真正的独特问题,才需要单独处理,特事特办。这一步骤背后隐藏的逻辑是标准化可提高决策的速度与质量。
步骤二:定义
定义就是描述所面临的问题——“这是关于什么的问题”。描述时,应当反复检查所有可观察到的事实,问一问这样的定义能否解释所有的事件。
步骤三:确定边际条件
这一步骤是要清楚地表达决策要达成的目标。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最低目标是什么,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这叫做边际条件。满足了边际条件,决策才有效。
步骤四:决策
决策时需从最佳决策出发,而不能选择一个最低目标,因为最终都会有妥协。但是,无论如何妥协,都必须满足边际条件,否则就是错误的妥协。
步骤五:行动
将决策转化为行动需要至少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哪些人必须知道这一决策?
2.应当采取什么行动?
3.由谁执行?
4.这些行动应当如何,才能让执行者能够完成?(绩效的测量手段、标准和对负责人的激励手段都应相应地发生变化)
步骤六:反馈
反馈是对信息的监督和报告,以便根据实际的进展情况检查决策蕴涵的预期是否仍然合理。如有必要,则需要做调整。
参阅:决策[M].王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书君
2014年12月13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