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12-16博客倒数14082天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

(2010-12-16 19:08:57)
标签:

柳比歇夫

列宁格勒

亚历山大

奇特的一生

植物保护

杂谈

 file:///C:/DOCUME~1/JERRYHAN/LOCALS~1/Temp/54B@QE2SA`JM2PX5WOMBN@M.jpg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 TITLE="2010-12-16博客倒数14082天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 />

亚·柳比歇夫是属于不愿利用人们对他们优待和宽容的那种富有才华的人。他的日记和他的书信,记载了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形成自己的个性在精神方面所做的努力。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示非常欣羡柳比歇夫那种从容不迫、顺利安适的生活。柳比歇夫以其一贯的作风,把自己所有的倒霉事儿开列了一张清单作为对他的回答:

  "五岁,从柱子上摔下来,摔断了胳臂;

  八岁,一块板压坏了脚;

  十四岁,在做昆虫标本切片的时候,割破了自己的手,得了败血症;

  二十岁,急性阑尾炎;

  一九一八年,肺结核;

  一九二O年,格鲁布氏肺炎,

  一九二二年,斑疹伤寒;

  一九二五年,最严重的神经衰弱;

  一九三0年,由于康德拉节耶夫事件,几乎被捕;

  一九三七年,列宁格勒(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危机;

  一九三九年,在游泳池跳水没有跳好,得乳突炎;

  一九四六年,飞机失事;

  一九四八年,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例会后被整;

  一九六四年,摔交,后脑猛撞在冰上;

  一九七0年,摔断股骨腰……"

  上列清单中还未包括其它许多事故。他具有高度的"出事能力"。他不善于回避不愉快的事件和危险的争执,也不善于躲开滑溜难行的地方。一旦摔交,那就摔得头破血流……  

 

随着岁月的流逝,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珍贵,这种感觉是每个成熟的人都有的,在他则尤为突出、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明,使他崇敬时间。

 

我们的记忆是靠什么?靠事件。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来做标志的。它们仿佛是路标,路标之间却是一片空白……每逢过年,我总猛然想起,一年又过去了,我决心要做的,并且也向别人保证了的,又没有做成--拖啊拖,结果是无可再拖了。当然,我也不愿意承认我是破产了。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柳比歇夫  全名: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Lyubishchev )
  生卒: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
  苏联昆虫学家
,数学家,哲学家。
  所有的人,连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
  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
  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
  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
  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
  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
  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
  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
  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
  所多五倍。他对跳甲属的分类,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
  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
  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刷牙洗脸换衣服--半小时

群发短信--1小时

吃饭接细佬--1小时

倾公司事务--半小时

看书《奇特的一生》--1小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